兩岸先於外交 四大錯
■ 賴怡忠
巴
紐建交醜聞,扁政府少數決策的內部機制須承擔起責任,但也與台灣面對中國「三光政策」,需要以維持若干邦交來證明「中華民國」法理存在的國際困境有關。國
民黨對此,不願觸及中華民國與「一中共識」衝突所強化的國際空間萎縮現象,還表示要「兩岸先於外交」,幾可確定類似事件未來在馬政府可能會重演。
馬政府認為穩定的兩岸關係起碼不會讓台灣背負「麻煩製造者」的罪名,中國也可能因此不杯葛台灣的外交空間,因此主張「兩岸關係先於外交」。即便我們不質問兩岸關係會導致中國不反對台灣國際參與的天真無知,但兩岸高於外交的策略,仍存在四個嚴重的問題。
首先,若台灣外交政策的出發點是由與北京的關係所決定,這意味台灣外交主動權本質上就會被中國左右,更可能會導致在權衡外交事件對兩岸關係的衝擊時,會為了要維持順暢的兩岸關係,而採犧牲與其他國家關係的立場。
例如美國會擔心台灣是否在軍事合作上,會顧忌中國的態度而採消極立場;日本會擔心屆時在日中出現爭議的議題上,台灣是否會採與中國同一陣線的立場來「穩定」兩岸關係的策略作為,導致日本需考慮將台灣視為對手。
其
次,對邦交國來說,當台灣表示兩岸關係高於外交時,也無異告訴我們的邦交國,台灣對於維繫邦交只有模糊的承諾,更暗示這些國家沒有必要重視與台灣的關係,
因為台灣已經將兩岸關係視為高於與這些國家的關係。更可能會導致這些國家也將對中關係置於對台關係之上。屆時新的斷交潮如果出現,就不是中國挖台灣邦交的
結果,而是台灣自己送出不重視邦交的訊號所致。到時可能A錢的,不是宣稱可與巴紐等國建交的中間人,而是宣稱可以防止斷交的中間人。
第三,對美、日、歐、印等非邦交國來說,兩岸高於外交的說法,也會誘使這些國家順理成章將對台關係置於對中關係之下,意即由對中關係的好壞決定對台關係。這不僅導致台灣與這些國家的雙邊關係障礙,更與台灣試圖說服非邦交國採對台與對中平行交往的策略背道而馳。
薛
瑞福與卜大年在二月發表「美台議題報告」中,呼籲華府不應將對台關係置於對中關係下,在此時台灣卻提出將對中關係視為對美日等外交的上位政策,這不僅與美
方中國政策改革派的主張大開倒車,也與過去台灣對兩岸與外交採平行策略的做法大相逕庭,對台灣外交政策的問題將有十分嚴重的後果。
最後,根據陸委會選後民調,三十五.七%認為發展台灣與其他國家關係比較重要,大於三十.○%認為與中國關係比較重要,以及七十五.一%認為即使推展外交會造成兩岸緊張,還是應繼續推展外交,都顯示馬英九兩岸關係是外交上位政策的看法,不是國內共識。
一個沒有共識的政策,會因為缺乏社會支持而導致問題叢生與爭議不斷,馬英九如還要堅持這樣的錯誤主張,很可能會導致大災難。
(作者為民進黨國際事務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