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中大型軟體公司你的策略在那裡? (前車之鑑)
會成為中大型軟體公司甚至於上櫃、必定有一段因緣巧合或際會逐漸發展出來的。
為何幾家上櫃軟體公司都搞到下市、D公司經營的最佳、P與Fe公司已經下過市、另外一家F公司也開始賣投資企業補破網。還有其他公司從公告的報表上看也是獲利不佳。既然是上櫃公司必然也是在市場上獲得一些資金、少說 2~5億(保守推測)、但是沒幾年就花光了、還虧損累累。為何會發生如此慘澹經營現象、主要原因出在策略錯誤。
沒有管理百人以上經驗
上櫃前一些公司本來就不是很紮實。有的上櫃前為了增加業績合併幾家小公司、有的本來就經營不善、有的本身只有專業技術人員、原本都在50~80人左右。一上櫃突然增加至150~300人、資訊公司40人以上是進入另一個管理的門檻。為了因應上櫃及擴大營業、人數增加並沒有帶來更多的獲利、反而提早把募得資金加速燒光。清點庫存還欠一屁股債、無法全身而退。
到處亂投資
突然之間、幾億資金在手、經營者本身瞭解無法從自己的專業經營賺取股東的報酬率、轉向有可能獲利的企業、放著本身的專業不做、反而天天抱著資金等一些創意小公司來做簡報、經營者本身就對創投不是專業、卻在做不專業的事情。到頭來蠟燭兩頭燒。他們想投資十家只要對一家就回本、但就是沒有一家對的。
沒有策略就是策略
錯!這些公司因緣際會搭上了 ERP 的便車、確沒有在 ERP 專業上努力改善產品專心經營、就是最失敗的策略。導致後來許多案子無法結案(營收遽減)。為增加營業額大賣硬體(賠錢也賣)及囤積大量硬體存量(貪折扣)。照理說、軟體公司營收是以系統規劃分析、技術服務及顧問諮詢為主要項目。但因為上櫃後主要幹部都升格為總經理、協理、處長等等轉為管理職、招攬新進人員不夠專業、致使專案無法結案、埋下下市的因果。
本文無意評論商家、僅提供一些軟體公司經營上的一些參考、畢竟國內的經營環境、讓中大軟體公司有志難伸之處境、只要策略走對方向還是有機會突圍。看看外邊還有那麼多小軟體公司及工作室還活的好好的、人多並不表示公司大、營收大並不表示獲利多。台灣許多傳統公司經營了幾十年、轉向世界級的企業也不少。
建議一些中大型軟體公司經營者應該多拜訪小型或微型有銷售軟體意願的公司、收集各家相關需求、整理找出共同項目、評估開發新的產品。或甚至於代工的業務、當然不能用專案的預算去計算、因為從代工中學習一些需求與創意、這些是軟體公司沒有的。在此過程應由經營者學習判斷。中大型軟體公司最普遍患的錯、許多相關新業務都由技術人員評估、看別人的產品是以技術角度觀察、結論是自己的技術都可以做、或認為創意沒有市場。因此失去商機。出現這種情況顯示這家軟體公司已經快成為「殭屍企業」了。老闆請技術專案經理人來評估決定、就是要他們負責失敗的責任。經營者棄責、已經失去經營核心的原動力。現階段許多中型軟體公司差不多有此現象。
本文於 修改第 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