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非莽葛人,然該片以「艋舺」為名似仍嫌托大自己了。雖然票房已見亮眼,但不免有些許遺憾。如此「好看」且讓眾多青春影迷騰歡的國片,或許對市場是一猛劑,然猛劑總難免伴隨後遺症。
如此五光十色絢麗繽紛的背後,我挺擔心那些青春的生命是難以體會電影的失焦的。尤其萬華、大同老城區有如此多的人文古蹟、歷史風華,偏偏市政府要贊助一個可能可能對黑幫生態頗具體會的導演,並織就一部與真實艋舺迥異的電影,真叫那些善良老住民情何以堪了。國片真要靠消費地名來回春麼 ? 海角七號就曾叫「恆春」或「墾丁」麼 ?
無冷場,激情搏殺,與五顏六色衣着一樣的哩哩落落人生,真有這麼值得注目嗎? 如果真如此重要,那麼改喚作「兄弟故事」或「角頭人生」豈不更貼切 ? 這是必須的負責態度.
台灣治安欠佳,吸毒人口數十萬,燒殺強搶校園染黑,已經夠亂了,何故再拍此「娛樂」片驚動人心,顛倒眾生 ? 以「娛樂」之名未免同樣太沉重 ! 這些「娛樂」的情節與聲光效果,與「艋舺」聯結了甚麼干係 ? 這是種影藝文化人的傲慢,以為票房市場行銷創意是一切,所有的社會責任便拋諸腦後 ? 這樣的利潤,踏著青春生命可能的淪陷前進,真是不想也罷 !
不過話又說回來,市政府需要靠這種古惑片「行銷」台北形象麼 ? 這也太好笑了 。北市文化局大力配合,出錢出力,則是好笑之最。連萬華當地老角頭與老住民都深覺疑惑不解與無法接受的國片「艋舺」,尚有何說服力 ? 產生青少年的後遺症是真吧 ? 可想像有更多的青少年開始興沖沖欲入黑幫懷抱,而黑幫張開手臂歡迎的模樣。
黑幫,在古代可能是一股民間安定的力量,譬如清末的漕幫、青幫,的確在動亂的年代發揮了不可蔑視的影響力。譬如近代的杜月笙,日寇侵華,國難當前,一應幫眾以抗日為目標。然而現代所謂的黑幫,相當比例以利益徵逐為考量,可謂毫無社會產值,當然也不會誠實繳稅,不過每天一張眼便得吃上老米飯,燈紅酒綠,犯科犯姦,無所不用,講究仁義傳統,有社會責任的角頭兄弟,可謂鳳毛麟爪。現在市政府還要贊助一部疑似誇大實境的黑幫片, 而且竟大剌剌的以「艋舺」為名, 這就令人費解了。
我感覺鈕承澤可能是想拍部像「四海兄弟」( 註1 )、「四海好傢伙」( 註2 )那樣的國際經典,亦可能以法蘭西斯柯波拉的鉅片教父( Godfather )為師法, 譬如維托柯里昂與麥可柯里昂(馬龍白蘭度與艾爾帕西諾飾)、Geta與志龍(廟口幫角頭馬如龍與太子幫的兒子)。教父細膩深遂 ,描繪黑手黨入木三分; 艋舺譁眾取寵 ,以行銷手法取勝但是犧牲的確是本土民眾,尤其是老艋舺住民的感情。況艋舺向來為綠倉票庫,藍營市府如此「行銷」、如此「彰顯」台北老城區形象,作何用意? 是不是很費人疑猜?
如果艋舺的商機真靠「艋舺」一片獲得回春,艋舺的角頭們是否該重回各角位,重新廝殺給台灣人看 ? 況組織性廝殺本非常態,昔日有流氓管訓條例約束, 而今日是否將比之電影場景更加嚴峻 ? 如果真這樣,「艋舺」的影響力便真的太猛了。
無論如何,老國片「小畢的故事」與「風櫃來的人」裡頭的少年鈕承澤,是令人懷念的。
< 註1 >
片名 : 四海兄弟 (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 , 1984
導演 : 塞吉歐里昂尼 ( Sergio Leone )
< 註 2 >
片名 : 四海好傢伙 ( Goodfellas ) , 1990
導演 : 馬丁史柯西斯 ( Martin Scorsese )
目露凶光的青春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