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屠戶是個"龜者",烏龜精神的奉行者,頭腳一縮,既不傷人,又保護自己。曾屠戶最怕的,莫如當個刺蝟,到處防衛抵抗,出手刺人。"曾龜"不前,三次抗旨不援,無非是整備不齊,不打沒把握的仗。尤其湘軍成立之初,隊形尚未齊整即折損千人湘勇與愛將江忠源,對其打擊甚大,陰影甚深,常自警惕。
曾帥帶兵打仗不行,打了三次有名的敗仗,但極能識人用人。後來的胡林翼、 彭玉麟、 鮑超... 即是一例。 這些湖南湘勇將帥, 最知名的特質無非是騾子般的愚忠精神了。 曾的學問再好, 讀儒家與理法再透, 都是忠於他的滿清朝廷的, 這點文市說的極對, 遠見不夠, 對形勢發展沒有宏觀, 最後僅徒具些官場聲名而已 。如果他當初趁勢興起, 取天下而代之, 歷史定將因此改造與重寫吧 ?
這也難怪文市評價不高, 曾國藩自道光進士中第, 在朝京官二十載的磨練, 所有該磨的, 我想都已是磨平, 要當個刺蝟也沒機會了。 何況他骨子裡還是騾子本性哩。 這點與同是湖南人馬英九的不沾鍋, 倒有異曲同工之妙。 曾的前後三位朝廷靠山穆彰阿、 肅順、 奕訢, 彼此皆是政敵, 可先後都成了湘軍的倚仗, 箇中之妙, 曾國藩真讓人傻眼。不過這讓人體識到,曾國藩是恭順的、相善的出色領導者,而非革命家。

(上二圖,曾國藩書法)

(上圖,曾國藩故居)
昨天看到筍子 的這篇湖南騾子的愚忠精神
將曾國藩、 宋楚瑜、 馬英久等人做了些描寫, 諸君可作個參考。
阿本接著講,
我們知道曾文正受清廷的信任始於道光皇帝, 而見疑於咸豐皇帝。 咸豐當年見到曾家兄弟打入金陵(南京)的時候, 曾說過這樣的話 --
去了半個洪秀全,來了一個曾國藩。
相信任何臣子聽到這話, 不皮皮剉才怪, 何況愚忠的祖師代表曾國藩。
文市所言曾國藩遜於毛澤東的地方, 完全正確。 然毛澤東的胸襟、信譽、 忠誠、 識人、 學問, 卻是遜於曾文正地。 尤其論功行賞、 獎罰分明 與將士平等無私分享的情操, 相信毛亦不如曾。提到毛的"忠誠",我想他對馬列都是個假忠,何況跟隨他的眾多"善信",譬如功勳偉業如知名元帥彭德懷的下場。光彭德懷這樣的悲劇,在曾的身上便不可能發生,否則左宗棠早完了。文市認為毛的氣勢作為大, 我雙手同意; 阿本認為曾比之毛更值得後輩學習,阿本舉雙手雙腳同意。

( 上圖,左宗棠 )
至於曾公為何不趁勢興起,以致讓滿清茍延殘喘, 禍延近代 ? 我昨日在筍子的網誌裡有篇回應 --

( 上圖,咸豐 )
咸豐臨死留下遺言 : 克復金陵者王.
結果曾國藩只得到個一等侯,湖南鄉親皆覺得太細(小)了。湘軍的極盛,也將曾國藩推向了火山口。眾將包括九弟曾國荃都想勸進曾帥取天下而代之,但是面對嚴肅無話的曾帥,眾將竟無人敢說出心底話。最後是曾文正令取來紙筆,寫了14個字,然後一言不發,從容退入內室。
哪14個字?
" 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
好個內斂忠誠的曾文正!
起碼湖南出身的這些個狂飆英雄人物,是台灣眼下諸藍綠政客所望塵的。
文市與巧克力創立尋盟的遠見,也是我們所望塵的。尤其文市該常常返城打理,以避免城頭城尾蒙上了塵。
【延伸閱讀】發想緣起自文俠隱 也說說毛澤東與曾國藩
=======================================

(上圖,曾國藩書法 )
很多人都讚美毛澤東的〈沁園春‧雪〉。
幾年前和朋友討論過「毛詞」,咸認為缺乏真正的英雄氣節和美麗的情感。
我舉的對照例子是文天祥:
---- 以上節錄自張爺的回應
毛的〈沁園春‧雪〉,聯網有些網友則是讚賞的、正面的,這點阿本自是明瞭。不過阿本讀了幾遍以後,同樣感覺比不過文天祥的氣概豪情 ,當然更比不過毛的"偶像"曾文正的豪邁雄霸之氣.
毛曾說: 【一生獨服曾文正!】,不知道是出於同鄉之情? 或是發乎內心真意? 在此先不研究。不過毛又言曾是:【當時社會中最厲害的人物】、【地主階級最可敬的人物】。其他如蔣介石、梁啟超對曾的評價就更不用說了,梁啟超甚且直言民初如果出現曾國藩這樣狂飆的人物,那麼一切沉疴都將為之改觀。
毛詞〈沁園春‧雪〉寫於抗戰之前的1936年2月,然曾國藩在30多歲任京官時的詩作,便足以讓毛望塵而莫及了---
去年此際賦長征,豪氣思屠大海鯨。
湖上二更邀月飲,天邊萬嶺挟舟行。
競將雲夢吞如芥,未信君山鏟不平。
偏是東皇來去易,又吹草綠滿蓬瀛。
他的詩文,很少意味平淡之作,多豪邁壯言,雄霸之氣溢於筆端,剛強的性格躍然紙上。足見曾國藩意志堅強,絕非膽小懦弱之輩。故,曾公是遠非毛所能及的。
所以,如果吾人皆有"豪氣思屠大海鯨"的節魄,哪怕他人時不時文攻武嚇,要"釜底抽薪" 。
這夜色,挺悶。
【延伸閱讀】張爺所寫〈沁園春‧雪〉算老幾
====================================
曾氏兄弟的確殺人如麻 ,嚴刑峻法、 亂世重典, 殺得、 捨得、 也賞得。是曾剃頭、曾屠夫。 所以湘軍的門牌是【不要錢,不怕死 】, 既不貪,譬如曾國藩當了兩江總督尚置辦不起兩個女兒的綢褲, 李鴻章作東請曾府女眷吃飯, 女兒竟缺條體面的褲子穿。 又不畏死, 譬如鮑超, 驍勇善戰, 雖大字不識兩個, 卻有識死如歸的氣概。
可這一切在打入金陵以後起了變化。 曾國藩為杜朝廷疑慮, 開始裁編湘軍, 並將未來防衛主力寄望李鴻章的淮軍。至此,滿清朝廷鬆了口氣, 曾國藩從此也沒了 "取而代之" 的本錢, 以致後來的天津教案與捻亂,只是加速曾國藩生命的傾頹而已。
不愛錢、不怕死 。光這兩點, 已足以為近代殺人魔與獨裁者、 貪腐者誡 。
有人說毛詞「沁園春。雪」意境磅薄,畫面甚偉。如果一個殺人魔竟寫出這般婀娜多嬌、"還看今朝" 的文筆,各位會不會感覺頭皮開始發麻?? 沒錯,張爺就首先發麻了。
說到湘軍曾犯下的屠城罪愆..
最近城裡討論最多的, 仍是"屠殺"。 譬如二二八本省人對外省人的殺, 外省軍隊之於本省菁英與台共的殺, 所以阿本再來簡單聊聊曾國藩這些過去式的"殺"。
巧克力之前有提到曾的屠城, 其中最有名的當然是天京金陵這段, 金陵屠城之慘, 乃三次殺戮之最。
一般人總以為會這樣濫殺手無寸鐵老百姓的, 多是些沒啥文化薰陶的武夫或屠狗輩, 可曾國藩的湘勇不同, 湘軍將領多書生從軍, 其中饒富文名的讀書人大有人在。 譬如道學大師胡林翼與胡的諸多道學晚輩如李續賓、江忠源..等。 譬如水師統領彭玉麟, 幕僚文書、後來的淮軍領袖李鴻章, 哪個不是當時出眾的讀書人?
但是這些讀書人卻在對抗太平軍的"聖戰"中殺紅了眼, 就像近些年的南斯拉夫內戰一樣,然中國儒生與洋教彼此間的"聖戰" 則猶有過之啦!
第一次屠城 ,在李續賓攻下九江城後, 城內兩萬軍民百姓號苦遍野, 血染焦土, 湘軍卻像是宰割牲畜, 全城無一倖免。 李續賓是道學家, 同時也是殺人魔。 也即此,太平軍兩廣的"老兄弟"同仇敵愾, 誓死復仇, 結果李的部隊最後被全殲,下場難看。
第二次屠城在安慶, 乃曾國荃手筆, 比之九江更為慘烈。 安慶一失, 天京少了有利的屏障, 開始岌岌可危。
第三次屠城便是有名的天京金陵城 。湘軍聯合外國軍隊用地道埋炸藥炸開堅固的城池, 湘軍蜂擁直入, 見人便殺, 太平軍抵禦不住, 忠王李秀成率殘部奪出西門敗逃; 而清末歷史上最有名的屠城才剛要開始。 這些細節恕阿本不再描述, 實在太過悽慘。 簡單說, 城內除壯丁搜擄為苦力, 四十歲以下的女子全部圈禁, 其他的老人幼童一律殺害!
事後,有一年李鴻章赴歐土訪問德國的俾斯麥宰相,誇耀自己在太平天國殺人的功績。俾相皺起眉頭就說 : 我們德人視滅絕異種為功績,視同種滅絕為恥辱。李鴻章羞愧難當,覺得自取其辱。
不寫了,阿本今晚決定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