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爺:
想起剛剛忘了說一下我對「敗兵先戰而後求勝」這句話的解釋,大概是發燒燒糊塗了,不好意思!
若看孫子兵法這句話的前後文,這句應是「勝兵先勝而後求戰」的對照用語,還是在說“勝兵”之道,而似乎沒有更深一層地提出“敗兵”之道的意思。
由於前此已報告過,鑒於兵聖已死無對證,因此只要說得通,就大可自行解釋,所以我是比較喜歡用這句來說明“敗兵”之道,這樣意義就豐富得多了。
在這樣的解釋下,所謂“勝兵”,就是我方處於優勢;而所謂“敗兵”,則是我方處於劣勢。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的意思是,佔有優勢的一方不急於求戰,大可從容佈置,直到有了萬全的把握,才以軍事行動來收割勝果。譬如老共搞統一,無論他用什麼政治攻勢、經濟攻勢、外交攻勢等等之類的,都是在從容佈署一種必勝的態勢,直到只剩下最後的臨門一腳:軍事行動,事實上在展開軍事行動之前,就已經「先勝」了,出兵不過是實現勝果而已。
「敗兵先戰而後求勝」的意思是,居於劣勢的一方,應該果敢主動求戰,然後在作戰中尋找契機、爭取幸運,因勢制宜求得勝利。這原因有三:
一、此處的“劣勢”指的是實力,這是大環境因素,通常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大環境造成的實力差距會擴大,強者益強,而弱者愈弱,因此有必要盡早尋求決戰,希望在敵強我弱的差距還沒有拉得太大之前取得勝利。
二、主動求戰,至少掌握了“主動”的優勢,即何時打、何處打、如何打都掌握優先決定權,對我方的劣勢是一項重要的彌補。
三、碰碰運氣啦!打仗有時運氣也蠻重要的,因為前兩項因素,一則實力差距還不太大,二則我方掌握主動,進退收發可以控制,因此就可以多賭它幾把了。
因此,諸葛亮五次北伐就是在以“敗兵”主動求戰,一則掌握進退主動權,二則碰碰運氣,三則早不打的話,晚就更沒得打了,此之「敗兵先戰而後求勝」謂也!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