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蘭:不想讀,就讓給別人吧
|
瀏覽10,149|回應19|推薦0 |
|
|
洪蘭:不想讀,就讓給別人吧 作者:洪蘭 出處:天下雜誌 434期 2009/11 港、陸大學跨海搶人才,但台灣學生感受到國際競爭的壓力了嗎?
看到香港城市大學來台灣招募好學生並提供十萬港幣的獎學金,真是心裡一驚,「十年河東轉河西,莫笑窮人穿破衣」,以前是香港學生來台灣讀書,現在是我們去香港讀書了。
這也難怪,現在全世界的大學都在搶人才,因為十九世紀的財富在土地;二十世紀的財富在勞力;二十一世紀的財富在腦力,列強因殖民地而致富,我們也因加工區做代工而經濟起飛,現在更要靠創意來致富了。因此各大學祭出各種優惠條件,網羅第一流的人才,甚至派出「學探」,像星探或球探似的,去全球尋找。在國際競爭這麼激烈的時候,我們的大學生卻沒有感受到這股壓力,令人擔憂。 最近去一所台灣最頂尖的醫學院做評鑑,發現上課秩序極不好,已經打鐘了,學生才姍姍來遲,進來後,有人吃泡麵、有人啃雞腿、有人打開電腦看連續劇、有人趴在桌上睡大覺。打手機、傳簡訊的就更不用說了。遲到的同學不是悄悄在後面找個位子坐,而是大剌剌走到他座位的那一排,叫坐在外面的同學起來讓他進去,絲毫不尊重同學的上課權。想不到現在連音樂廳、戲劇院開始表演了都不准進場,怕侵害到觀眾和表演者的權益,知識的殿堂反而更隨便,自由進出,好像菜市場,視授課老師為無物。我看不下去,起身離開,後來好奇,再回去看原先睡覺的同學有無醒來上課,結果發現不但原先睡的沒起來,又陣亡了更多。假如這是我們大學生的上課態度,我們拿什麼去和別人競爭? 學生也應該「敬業」 就業最重要的是「敬業」,因為那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在早上八點的晨會,我們發現醫生們不但遲到,連白袍都沒穿,當然也還沒去巡病房。醫生的責任是照顧病人,以往是七點先巡病房,八點再來晨會,現在即使來了也是坐在最後面做自己的事,紀律的鬆散令人咋舌。看到這個現象,就了解為什麼台大的校長在歡迎新生時,講的不是如何立志做大事,而是晚上不要熬夜、不要翹課、要替媽媽洗碗……,這些是我們對小學生所講的話,假如大學生要這樣教,我們的大學生還叫大學生嗎?那種「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讀書人抱負到哪裡去了? 敬業是個最基本的做事態度、是個操守,不敬業的人,能力再好也不會成功,對醫生來說,還會害死人。學生的敬業就是做好學生的本分,父母出錢讓我讀書、國家出錢蓋了教室、買了儀器栽培我,我要好好學習,這不是八股,是做學生的基本要求。如果不想讀,何不把機會讓給想讀的人呢? 尸位素餐是最可恥的。
看到學生浪費他們自己的生命,也浪費國家的資源,就很難過,曾經有人擔心我們下一代會去別的國家做台傭,假如我們自己不覺醒,這個擔憂就可能不是杞人憂天了。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以上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39405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
洪蘭:閱讀‧運動‧抗憂鬱
|
|
推薦0 |
|
|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438386.shtml 洪蘭:閱讀‧運動‧抗憂鬱 【聯合報╱洪蘭】 2010.02.25 03:17 am 報載有對夫妻,因妻子重度憂鬱,苦不堪言,決定自殺解脫,先生不忍她黃泉路上獨行,便陪她一起燒炭。這則新聞讓我看了很不忍,因為現在對憂鬱症已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它有大腦神經傳導物質上的原因,有藥物可以幫助,病人也可透過運動方式幫助自己減輕病情。 研究發現當一個人大量運動到他心跳最高數字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時,他大腦中會分泌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這些神經傳導物質都跟情緒有直接的關係,百憂解就是阻擋血清素的回收,使病人大腦中的血清素比較多,心情好起來。臨床實驗也發現憂鬱症的病人每日持續運動三個月後,百憂解的藥量可以減少。 憂鬱症、巴金森症、阿茲海默症和老人失智症是現在耗費最多社會成本的慢性疾病,每一個國家都致力於這些疾病的預防。研究已發現防止大腦老化最好的兩個方式是閱讀和運動,它們都能使腦細胞活化,增進大腦神經連接的密度,運動對第二類型的糖尿病更有幫助,初期的糖尿病病人若能每天運動、控制飲食,可以不必服藥。 瑞典曾經追蹤七十五歲的老人一直到他們九十五歲,結果發現每天只要運動四十五分鐘,他們大腦中白質(神經纖維)的退化程度就有顯著改善。老人家膝蓋軟骨已開始退化,不適合跑步或做劇烈運動,連出門散步都最好拿著枴杖,以防跌倒。最適合老人的運動是游泳,因為水有浮力,關節不會像跑步時那樣因承受太多重量而受傷,游泳又是個全身的運動,直接訓練心肺的功能,因此瑞典每一個社區都有游泳池,游泳也使老人走出公寓跟社區接觸,老人需要跟人對話,關在家中看電視會使大腦退化得很快。美國甚至由公家出錢請計程車把老人送到社區的活動中心去跳舞、游泳和健身。看起來這好像是浪費納稅人的錢,其實老人若身體健康,節省下來那些看不見的醫療費用才是更可觀。 我們台灣也看到運動對學習的幫助(血清素也直接影響記憶),又看到每年暑假溺死很多的孩子,一棵幼苗來不及長大便夭折,真是令人痛心,因此看到政府終於要蓋游泳池,讓偏鄉和山區的孩子也可以學游泳時,真是非常高興。此舉老人和孩子都受益,堪稱一石二鳥、一舉兩得。 其實,台灣很缺游泳池,很多縣市和鄉鎮連一座都沒有。台灣是個海島,島國的孩子怎麼可以不會游泳?不要孩子去河裡冒險,就必須提供他安全的游泳環境,在神經學上,要改變一個行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用要的行為的神經迴路去取代不要行為的。 一件事只要是對的,就應該去做,不可因困難而放棄。「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困難是可以克服的。我們不能因為吃飯會哽到而不吃飯,也不能因為可能有弊端而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 柏拉圖說:「為了讓人類有成功的生活,神提供了兩種管道:教育與運動」。希望以後報上不要再有孩子溺死,父母呼天喊地的鏡頭,也希望健保的費用能控制住,不要每天喊漲。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2010/02/25 聯合報】
|
洪蘭:品德教育在於典範與實踐
|
|
推薦0 |
|
|
http://n.yam.com/cna/garden/201002/20100203855523.html 洪蘭:品德教育在於典範與實踐 中央社╱中央社 2010-02-03 12:08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高雄3 日電)國立中央大學教授洪蘭今天表示,教育者永遠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孩子沒有學好,是老師沒有教對;品德教育在於典範與實踐,更是隨時隨地都在做、都有影響。 洪蘭今天在全國大學校長會議中,就「如何重建道德、推廣大學有品運動」作專題演講。 洪蘭表示,依據神經科學研究,終身學習是正確觀點,「輸在起跑點」是不正確的;大腦用進廢退,沒有潛能開發的事。此外,每個人大腦迴路不同,只能跟自己比,所以父母不要經常責備自己孩子比不上別人。 洪蘭說,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耳濡目染即為內隱學習,作為父母師長須以身作則,表裡如一,身教勝於言教。品德教育在於典範與實踐,典範來自於父母的親身經驗以及閱讀。 近來對學生學習行為與態度的批評引來各方不同的看法,洪蘭說,學生要時時教,許多行為的偏差在於禮義廉恥沒有貫徹,教育者永遠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
「吃飽等死」的下一個世代?
|
|
推薦0 |
|
|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2+112010012400248,00.html 「吃飽等死」的下一個世代? 2010-01-24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從洪蘭的「雞腿說」到林火旺的「吃飽等死說」,台灣大學的學生最近成為輿論焦點。這些批評不只引起台大學生的反省或者反駁,也因為台大向來被認為是台灣第一學府,很多人相信,種種對於台大學生不夠上進、缺乏人生方向等的評論,其實也是在說著整個社會普遍存在於年輕世代的現象或者趨勢;很多上一代的人確實對新生代抱持著憂心和不認同的態度。 事實上,從「草莓族」這種說法就可看出社會對七、八年級生集體評價比較偏向負面。除認為年輕人吃不起苦頭、無法忍受挫折外,也常批評年輕世代在工作上讓人不信任;甚至日前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還批判「現在的年輕人只想開一間咖啡店就滿足了,夢想在哪裡?未來在哪裡?」言下之意,開一間咖啡店「不登大堂之雅」──一個人如果要創業,就應懷鴻鵠之志。在工程師世代、黑手世代長大的人,和在設計師世代、軟體世代長大的人,對未來藍圖想像或許會有很大不同,但是要比較開一家以代工嵌入世界生產體系的公司,和開一家獨具風格的小店,哪個算是比較優質的志願,不同世代可能會有不同答案吧。 傳統上,東方社會較習慣於用批評督促努力;也就是指責別人什麼地方做不夠好、做錯了,用這種方式讓對方有一種壓力,然後一路進步。這些年,在政治對立和媒體名嘴的推波助瀾下,台灣社會的「負面指責」慣性愈來愈強烈;然而求好心切的愛深責切,慢慢變成互相看不順眼的對立,從政治認同到族群差異,「覺得對方就是差勁」的議論,近來似乎漸漸蔓延到了世代間的彼此評價了。上一代的人看年輕人就是覺得他們不認真、不踏實,如果是用這種輕浮的、無所謂的態度面對人生,怎麼可能做出什麼有意義的事情呢?而年輕人則覺得老師家長們思考老舊,行為制式,認為他們的見解對年輕世代如何在這個全新的世界裡找到一條可以存活發展的路,沒有太多參考性。若是世代間一直是以如此互相不了解、不認同的方式互動,誤解與鴻溝可能會愈來愈大。 世代與世代間生活環境的差異,會造成價值觀與行為模式的差異。什麼是好的、對的、值得讚許的生活方式與態度,其實很難定論。上一代的人動輒批評年輕世代命好、不努力時,不妨思考:上一代台灣處於上昇階段,雖然物質條件跟現在比差很多,但就業問題不大,只要認認真真完成一定的學業,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工作,原則上不難,因此當時年輕人對前程的規畫,心理上要篤定的多。如今的台灣,就業市場已供過於求,二○○九年全年平均失業率是五.八五%、創下歷史新高;台經院指出,台灣失業人口已經趨向年輕化以及高學歷化,失業已不像過去是中年人或中低學歷求職者較會遇到的問題。上一個世代服膺的生活規則是「按部就班就會有前途」,但是對新一代的年輕人來說,這樣順理成章的安全感已不一定存在。 過往的世代,環境單純,年輕人可選擇事物不多;也就是說,誘惑少、分心的事情也少。但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所面對的是一個複雜多變化的世界,今天有效、有用的東西,明天不一定還能繼續如此;因此,他們顯然必須具備與上一代不同的本領,才能在這個快速變遷甚至昨是今非的世界裡生存下去。簡單講,過去世代的人要有比較強的定力,而現代年輕人需要的是應變力,兩個世代的核心能力是不同的,表現出來的行為很可能也會有所差異。 每一世代的人總是習慣性地為會下個世代煩惱。今天,對年輕人不滿的長輩們,自己年輕時應也曾有過被長輩指責不夠好、不夠努力的經驗。結果如何呢?四、五年級生不也在長輩們的搖頭嘆息中創造出了種種台灣奇蹟嗎?而今天的年輕世代是生活在全然不同的世界裡,他們的生存挑戰一點也不會小於自認打拚認真的上一代。每個世代都有每個世代的難題,每個世代也都有每個世代值得尊敬與肯定的地方。不同世代之間,不妨用更多欣賞與讚美的心情彼此鼓勵吧!這樣才能激發出更多美好的動力。
|
|
|
這正是消費心態的作祟............. 我有出錢, 所以我是老大. 少了許多的尊重. 說的難聽粗俗一點, 就算嫖妓也不是什麼都可以做吧...............
不喜歡拘束, 喜歡自由自在
So I am Bloghost.
我是博格幽魂
|
洪蘭:為何要了解史懷哲是哪國人
|
|
推薦1 |
|
|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330630.shtml 洪蘭:為何要了解史懷哲是哪國人 【聯合報╱洪蘭】 2009.12.26 02:23 am 有學生寫信問我:既然他將來是走專業的路,為什麼還需要專業以外的知識?這原因是:「在辦公室所做的事決定我們的收入和地位,在家裡所做的事決定我們是何等人」。
如果一個人的工作正好就是他的嗜好(hobby),那麼,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還有人付錢給你做,這是最幸福的人生。但是一般人常常是不得不做他必須要做的事。在做完應做的事之後,如果有個嗜好可以來紓解壓力、安撫心情的話,人生會快樂很多。這個嗜好可以是閱讀、音樂、戲劇任何可以寄託心靈的東西,研究已發現,生活有寄託的人在碰到挫折時,比別人更容易東山再起。同時,我們在專業之外所關心的事決定我們是何種人。 在青少年人生方向尚未定型之時,讀偉人傳記是一個非常好的指引。我為什麼會問學生史懷哲是哪國人,不是要看他能不能背出來,而是他如果仔細讀,就會發現史懷哲的國籍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也是他一生生長的重要問題,因為他成長的時候正是歐洲列強瓜分弱小民族的時候。讀他傳記,不但了解為什麼他會流芳百世,同時也了解了歐洲當時的情勢,國際化不是會講英文而已,它是了解各個國家的民族文化背景,使自己在不同的場合中做出合宜的舉止與反應。 史懷哲出生在法、德和瑞士交界的亞爾薩斯(Alsace),現在它是法國的一省,但是在一八七五年史懷哲出生時是屬於德國(它曾在一八七一至一九一七及一九四○到四二時屬於德國,我們小學時好像都讀過《最後的一課》這篇文章)。戰爭殘酷、難民顛沛流離的辛苦,使他有悲天憫人的胸襟,他看到列強對殖民地人民的待遇,使他發願去非洲為黑人服務,他看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不因膚色、出生地而有優劣之分。一九五二年他得到諾貝爾獎時,德法曾經為了他是哪一國人發生爭議,最後法國贏了,因為史懷哲不認同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不願作德國人。 他有濃厚的音樂素養,是著名的巴哈樂曲演奏家,他去非洲時,巴黎的巴哈學會還捐了架鋼琴到非洲,讓他在工作之餘可以彈琴自娛。音樂對他非常重要,每天不論多忙都要彈一下,就像愛因斯坦每天都要拉一下小提琴一樣,音樂紓解壓力,安撫心靈,使他活到了九十歲。 專業以外的涉獵與嗜好使我們的心靈有寄託,談吐風趣,言之有物。人除了專業之外,還有感情,一個人必須先安頓好自己才能去幫助別人,人文的素養或許與他專業無關,卻與他是個什麼樣的人有關。史懷哲不只是醫生的楷模,他是所有人的楷模。只有透過閱讀他的傳記才知道為什他受到後人的景仰,自己才知該如何去效法他。 當一個教授怎麼教也教不完學生一生所需要的知識時,老師能做的就是教會學生思考,指出未來的方向,引導學生走上正途。鏡像神經元的發現讓我們看到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學生需要有楷模,需要從偉人的傳記中培養出「有為者亦若是」的志氣!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2009/12/26 聯合報】
|
|
|
老師罵學生, 錯的是老師. 學生犯錯, 都是別人害的. 學生不會怕老師, 反而是老師怕學生, 因為學生可以評鑑老師, 口耳相傳說哪個老師的課不是營養學分, 老師又兇, 於是老師的課就沒有學生修, 課就開不成. 當大學老師很卑微的.
然後呢? 學生還可以遊行抗議, 還可以辦快閃活動, 老師能幹嘛?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
|
|
前幾天跟一個教授吃飯, 一樣的感嘆. 現在的學生真的不守學生的本分......................
不喜歡拘束, 喜歡自由自在
So I am Bloghost.
我是博格幽魂
|
|
|
我好像是作者說的那種人, 五年級生, 年輕時自律甚嚴. 唯一不同的是我現在自我感覺不太良好. 可是我並不像作者說的那樣還在"震", 事實上我ㄧ開始就認同洪蘭教授的批評( 雖然還是覺得尸位素餐這樣的說法太嚴重, 但是我始終認同他的批評是對的 ) 讀不讀書, 用不用功沒那麼嚴重, 上課不聽 自己沒收穫 白繳了學費 白混了好幾年 也是學生自己的選擇, 可是" 態度 " 很重要, 對自己敬業精神要有起碼的要求, 當學生得有個學生的樣子; 對老師也要有起碼的尊重, 就算不想聽課也低調一點 自己發發呆做做白日夢就好, 不要妨礙別人, 不要讓認真授課的老師難堪, 這些都是態度的問題. 每個時代都有不用功的學生, 這沒什麼大不了, 可悲的現在很多大學生已經不知道什麼叫做 " 學生應有的態度 " 了. 上課態度不佳挨了老師的罵, 結果承擔後果的常常都是老師呢! 看吧, 這次事件承擔後果的是誰? 是大學生嗎? 沒有啊, 承擔後果的是洪蘭教授啊.
|
我見我思-我的洪蘭問題
|
|
推薦0 |
|
|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09122100267,00.html 我見我思-我的洪蘭問題 2009-12-21 中國時報 【吳典蓉】 洪蘭雖已辭去醫學院評鑑委員會委員一職,但是她丟出來的問題仍然餘震不斷,震央不在還有大把青春可以揮霍的大學生,而在人生已經過了大半、開始回首過往的四、五年級生(尤其是前段班)。 我發現,對洪蘭提出不同意見的,大都是那些年輕時自律甚嚴、現在至少可以自我感覺良好的人,而像我這種年輕時、不論喜歡還是不喜歡的,都沒有好好念書的人,就似乎找不到批評洪蘭的立足點。 應該說我已進入「人生過處唯存悔」的階段,但我這個悔卻比一般的「後悔」還綿綿不絕。 心理學家發現,更多選擇機會只會帶來痛苦,因為做出選擇意涵著放棄其他機會,當你機會愈多,勢必要放棄得愈多,其實更可能會後悔。 而一個年輕時蹉跎的人,注定會有更深的懊悔,因為他(她)連自己放棄了什麼都不清楚,而必須時時刻刻問自己「What if」的問題,歷史上的「What if」,通常是悲劇,悲劇的主角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導至無法逆轉的後果,個人面對「What if」問題時,同樣不能歸咎於別人,但無法逆轉的,卻是想像中那個更好、更有智慧的自我,令人難以忍受的是,那是一個永遠無法企及的自我。 科學家也發現,悔恨感其實是大腦運作的結果,這樣演化的目的,就是讓我們不重蹈覆轍,因此有相當的經濟功能,我想,這種解釋只適用於人生的小事,例如,這次沒認真考試考壞了,腦中主掌後悔的部分,讓我們未來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相反的,對於過去的時光不斷的追悔,不但是一種折磨,也扭曲了現在。 例如,一個年輕時放棄英數的父母,可能扭曲小孩的嗜好,硬逼他去念英數;或是像我一樣,花多數的力氣去追求理性,但卻可能得了和J. S.Mill一樣的憂鬱症(雖然沒有他的智慧),到頭來發現,「分析的習慣有利於審慎…但卻永遠有害於感情和美德」。 如果可能,我寧願切除大腦中掌管悔恨的部分,但是大腦畢竟太複雜,因此,現在的我也許只能與悔恨共處,至少做到「知識增時只益疑」,至於,年輕人如何過無悔的一生,我輩大概沒資格提什麼建議吧!
|
|
|
或許尸位素餐這句話說得太重, 很傷人, 但是很多大學生的求學態度太差, 絕對是事實. 生氣沒用, 抗議沒用, 快閃也沒用, 很多大學生就是那副德性. 不服氣的話, 做好給人家看, 人家看到了自然不會再罵什麼. 不過洪蘭教授也要接受一個事實: 的確是有教授允許學生上課吃東西的. 如果是我, 我也會允許上課吃東西, 只要吃的東西不要有太重的味道或大太的聲音, 還是太多動作影響別人, 默默吃早餐, 默默咬個零食免得打瞌睡, 如果是我, 我允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