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馬蔡會」重建政治文化
(轉載自2008/11/11中國時報) 民主的好處是包容多元意見;民主的難處是妥協尋求共識需要時間和過程,很難講究速效,但基於社會最大和諧,溝通與對話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很遺憾,馬政府就任半年,朝野互動始終不良,立法院朝野黨團,行禮如儀每日必舉行記者會,每日記者會必由黨團幹部輪番罵人,從扁案到兩岸,藍歸藍、綠歸綠,無一事能論是非,無一事能講道理,台灣社會硬生生陷入藍綠無止境的仇恨怨懟之中。
馬英九總統就任前後,反覆強調他是全民總統,半年過去了,未見他與在野政黨領袖真正的對話,馬英九的說法是要求溝通遭婉謝;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就任以來,不斷強調要做一個理性和平的在野黨,半年過去了,民進黨卻因為抗議江陳台北會談,演出街頭失序戲碼,甚至聲言要重回街頭路線。眼看著,社會激化、朝野對立氣氛升高,蔡英文終於挺身呼籲應強化朝野對話機制,馬英九旋即回應,儘管「兩英」的善意尚在隔空喊話階段,但基於國家內部團結的必要,身為朝野政治領袖,責無旁貸必須扛起化解對立的重擔。
拿前任比後任,未盡公平,但是,想想當年的李登輝總統,領導一個對政治開放猶有戒心的國民黨,檯面上,他以權力擺平黨內爭議;檯面下,他總是有自己的溝通管道。在野黨為刑法一百條修正案抗爭時,除了學者專家,國民黨秘書長宋楚瑜直接在協調溝通的第一線,尋求妥協共識之道。甚至當民進黨缺錢孔急的時候,不論是修法或找私人關係,李登輝還要為民進黨找財源。
就算馬政府最看不起的陳水扁,在第一任總統時期,五個月就安排了與在野政黨領袖連戰和宋楚瑜會面,雖然事後鬧出核四停建,讓朝野對話氣氛更僵,但至少形式上扁主動邀約,在野政黨領袖再對選舉結果不滿,都還得維持表面風度,應邀前往總統府。接下來,國民黨主席連戰氣到不理陳水扁,但親民黨主席宋楚瑜還是大著膽子和陳水扁第二次對話,雖然後來陳水扁又搞一個「宋陳密會」,讓自己吃上敗訴官司。
李、連、宋、扁都是過去的人物了,重提往事,既不堪又讓人無限唏噓。這些人物在位的時候,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即使做的結果不盡如人意;儘管他們當年所為都只是偶一為之的個案,既未形成政治慣例,遑論政治文化。然而,當總統的就知道要主動彎腰與在野政黨連絡,在野政黨領袖再不情願,也知道得接受選舉結果,與總統理性對話。為什麼?很簡單,台灣是大家的,國家利益是全民的,任何一位政治領袖都有責任、義務,站在全民利益、國家團結的立場,為國家政策走向尋找最大和諧的可能。
馬英九和蔡英文,從來不是藍綠陣營中走極端的政治人物;他們的政治語言是溫和的、中道的、不加辛香料的,煽動群眾情緒從來不是他們所擅長。此時此刻,因為陳雲林來台的波折紛擾,打開朝野對話的機會,馬、蔡兩人都不能讓這個付出慘痛代價的機會流失,不要再理會朝野立委每日一記者會的彼此指責,互吵馬、蔡誰應該先道歉;認為誰該為集遊法迄未修正負責;認為誰該為選制改變造成票票不等值的後果負責;因為所有眼前看得到的政治後遺症,都是朝野兩黨的共業。
民進黨批評警政單位對紅衫軍特好,對民進黨群眾特不好,民進黨忘了:紅衫軍合法申請集會時間超過,下達執法驅離者是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為此,馬英九還不得連宋與藍營立委的諒解,而當時部分民進黨執政縣市甚至連過路權都不給紅衫軍;集遊法是由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率先倡議修正,國民黨呼應,甚至已經提出修法案,既是應為之事,何須一拖再拖,拿社會氣氛不對當盾牌?江陳台北會談的社會氣氛又對了嗎?
從兩岸政策到因應全球金融風暴的重大紓困與振興經濟方案,都是執政者必須與在野溝通的議題。美國大選前通過數千億紓困方案,同樣要經過參眾兩院民主、共和兩黨的溝通,不要認為民進黨在立法院只有廿七席,可以不理會,這廿七席代表的是台灣四成民意。身為全民總統,建立朝野對話的機制是馬英九躲都躲不了的責任,我們誠懇呼籲也嚴肅期待,「馬蔡會」能成為重建台灣政治文化和朝野對話的政治慣例的第一步。
****本文轉載自《親民黨全球資訊網》〈親民新聞館〉以下為文章網址:
http://www.pfp.org.tw/news/news_detail.php?id=1231&p=1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