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陣營最後一周決戰主題看來應該是「族群融合」,謝陣營似乎也沒有採用過去民進黨慣用的族群牌,反而是一中市場為主的恐嚇牌。相較十二年前對岸中共反倒是低調到不行,對於扁政府的各種挑釁視而不見,再相較於新疆西藏鎮壓更是完全不同。恐嚇牌對台灣百姓效用可以從過去案例觀察但不能輕視。筆者認為對岸政經界對我們研究較往日深入,而我們不僅對大陸的瞭解有限,對世界的瞭解也是有限,一個現在不存在的行政區「黑龍江」也能讓謝陣營有操弄恐共空間。
最近網路流傳著一篇大陸經濟學家陶冬先生最近發表在財訊雜誌的文章,陶先生認為:臺灣如果認為只要自己願意打開大門,大陸便會奉上黃金白銀,則未免過於天真。在北京眼裡,三通在二十年前是橄欖枝,十年前意味著通商,今天則等於送錢。兩岸之間長期進行著單向交流,臺灣源源不斷地向大陸輸送著資金、技術、人才——心甘情願地,並從中獲利。今天所謂三通,是大陸資金、遊客進入臺灣,基本上是大陸給臺灣實惠,為臺灣經濟輸血。這層互動的主導者是中國政府,而非大陸的企業或遊客,很難不打上政治的烙印。「聽其言、觀其行」,應該是北京的既定立場。適當地伸出橄欖枝,是自然的,但是指望北京熱烈擁抱臺北新政權,則是天真的、不現實的。其實北京對馬英九並不信任。馬英九並非連戰,與中國既無淵源,又少共鳴,其過去之所言、所行,令北京有一種說不清的不安。謝長廷也非陳水扁,北京對謝的務實求變是有期待的,但是以「觀其行」也在所難免,陳水扁當初也曾承諾「四不一沒有」。
說到細節,臺灣政府中瞭解大陸、瞭解北京政府的人才奇缺。多少年來政府之間缺少起碼的溝通管道,對於不同政府部門背後的利益淵源更是知之甚少。如此情況下,臺灣與大陸打交道,便好像在黑屋內亂摸,不得要領。
以上引用的兩段陶先生的文字用意不是推薦,馬先生的開放是和平的橄欖枝,是務實平等對待對岸和其它國家相等,不應該視為立即推動共同市場,政府之間關於細節的談判,時間會拖得很長,李總統執政的十二年和扁八年,二十年都還停滯在瞭解觀察階段的兩岸關係,一夜間成事更是不可能天真期待。。就拿大家憂慮的炒作房地產來說吧,相信大多數人不瞭解大陸「小區」、「套房」的造鎮概念,相反的陸資要炒作房地產增值,大陸本身有太多條件比台灣要好的大型物件,犯不著投資一個可能四年變一次天的未知風險,包括農產在內其它的市場也是。會勇於投資的反而是返回的台資和外資,特別是對地產金融有興趣的港資。
以主權基金或巨型國企為主的陸資最感興趣的要素有四個:資源、金融、技術、品牌,都很難繞過主權定位的障礙。反而是投資比例限制解放有利於全世界的外資不再低估台灣的投資環境,試想外資如何向客戶解釋投資台灣後就不能再彈性投資大陸在內的其它地區?其實台灣「活水經濟」有吸引全世界資金動能的要素,有大量一年賺超過一個資本額的優良企業和技術、交易有方便的線上交易平台、交割有安全有效的集保、金融服務優良費用低廉。這是吸引外資的利器,而不見得陸資真的有興趣。
台灣對於開放商機似乎炒作太多,捫心自問我們準備是否充分呢?對世界和大陸瞭解是否應加強,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炒作不會真正獲利,台灣這塊蒙塵招牌,我們是當作下蛋的金雞?還是最後利用的淘汰母雞?謝陣營近來頻打的香港房地產惡例其實是港資自己炒作的,香港迪士尼準備好了嗎?相信大家都有答案。經濟轉型也沒有特效仙丹,需要政府與企業努力更需要時間蘊釀,兩岸更要相互瞭解,特別是影響決策的政府公務員與學界研究界,就算沒有互訪逛夜市,也該交流媒體看電視。過度強調時間表反難急蹴可及,我們可以樂觀,但不能天真。「一中市場」是無聊、更是想太多!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