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詳細閱讀完畢馬英九在政大的演講辭「活路外交」的4E作法(完整篇),首先,馬英九能有這個心,值得我們讚賞,我也期望,如果馬英九當選總統,中華民國能夠在國際地位上有所突破,畢竟我們應該要參與國際組織,以理解國與國之間的互動及其發展,尤其是非政治的經濟貿易等領域,而這也是一種參與全球化的方式。
但馬英九未來的努力,恐仍有其極限,這裏我根據我的理解與手邊的資料,先從我國在亞洲開發銀行的會籍問題談起,以這個實例,也許比較能夠認清限制所在,或可根據問題的根源,擬定適當的策略。
我們都知道,中華民國是亞洲開發銀行創始會員國,而亞銀目前也是我國少數仍保有會籍的國際組織,因此每年都可以從報章雜誌得知我國參加亞銀年會的消息。但保有此一會籍,不是沒有代價的。原先中華民國既然是亞銀的創始會員國,我們參與亞銀的正式名稱是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但到了1986年,亞銀允許中共入會,並將我們的會籍名稱由Republic of China改為Taipei, China,也就是由「中華民國」改為「中國台北」。當時執政的國民黨政府決定以不參加抗議,但兩年之後,也就是1988年,政府改變措施,由當時的中央銀行總裁張繼正率團參與該年年會,並且在會議桌上的會員名牌Taipei, China旁邊放置Under Protest的字眼。1989年的年會則由郭婉容率團參加,自該屆及之後各屆的年會,係利用宣讀演講稿發言之便,口頭表達抗議,而每年亞銀主席也會行禮如儀,形式上的制止,年年如此。好像是在最近幾年,亞銀稍作一點點讓步,將我國的在亞銀的會籍名稱由Taipei, China略改為Taipei,China,也就是兩個英文字之間只有逗號但沒有空格,如此而已。
馬英九在政大的演說辭中,主張重返國際組織名稱的使用可以有彈性,他提到中國民國(Republic of China)、台灣(Taiwan)與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等的可能性。前兩個名稱其實實現的可能性為零,至於以中華台北的名稱重返國際,應是採取奧運模式,不過如果參照我國在亞銀會籍名稱問題這個實例,我個人懷疑,這一個奧運模式能否能夠行得通,最主要是要看中共方面的態度,並不能操之在我。
我認為如果時光回到1990年代初期,當台灣與中國大陸關係尚稱良好的時候,以奧運模式成功的可能性較大,但自1995~1996年李登輝政府與對岸交惡,兩岸關係每下愈況,到了2000年民進黨政府執政後,又喜歡在國際間玩烽火外交,到處放火,兩岸互信基礎十分薄弱,中共方面態度也日趨強硬,是否還能夠以中華台北的奧運模式推動,不無疑問。
另外一方面,如果我們以經貿全球化的觀點去排定優先順序,我覺得最優先的考慮應該是儘快推動與我們的主要貿易對手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目前由於對內對外的政治因素,只與中美洲邦交國有是項協定,其他國家皆空手而回。如果能夠先做到與各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台灣在發展上會遠較現在的窘境要好得多,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再考慮推動重返國際經貿金融組織。有了這個優先順序,或許對我們在資源與人力的使用上,會更有效率,成功的可能性也會較高。
最後我岔一個與本文較無關的經濟議題。我們一直都很注重兩岸經貿、台灣產業競爭力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確很重要,也是我們未來要克服的,但我也必須提醒一下,台灣的財政問題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很多人都將之忽略或完全不知。未來如何重建國家財政,以面對日益老化台灣社會所需龐大的社會福利與醫療支出,也是刻不容緩之事,否則未來也會拖垮台灣(這絕非危言聳聽)。過去的國民黨政府,一直都很注重有紀律的財政政策,但從1990年代李登輝政權開始,國家的財政問題日益惡化,一直都沒有改善。建議有心領導台灣,帶領台灣走出困境的馬英九先生,也應該要多花點時間研究。
.
.
.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