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影片中所提及:
1952年世紀之戰~太極拳掌門人vs白鶴門掌門人
【葉問詠春拳~香港擂台賽】
戴露指拳套~完全可玩黐手,
但卻完全不見黐手或間接式攻防!
純因開闊場地,黐手無用…
上面此影片中賽事,發生在近年,
地點在世界詠春拳大本營~香港
也是向來最重視"黐手訓練"
及"黐手水平"最高
全球葉問詠春拳武館
最密集之處 ......
賽事 約共有十場,
全在youtube上可找到...
也全都是這般打法!
有興趣者可自去蒐尋...
同時也可思考反省..
咱們的教學及訓練方法
是否出了啥問題?!
如果詠春拳真正實戰時
能用出的
只有"日字沖拳"及"直撐腿"
其它還須補以西洋拳擊
或泰拳的擺拳 ...
那麼今日詠春拳
應該只保留
"日字沖拳"及"直撐腿"
至於其它技法...
全刪掉好了 ?!
親身實證(實戰檢驗),
原是中國古代武術家親立下的準則 !
如果現今國術界都不懂,
還配談啥""傳承""二字 !?
故戚繼光<<紀效新書>>曰:
「今結之以勢,註之以訣,以啟後學,
既得藝,必試敵,
切不可以勝負為愧為奇,
當思 何以勝之 ? 何以敗之 ? 勉而久試。」
明代~剿滅 倭寇 的實戰經驗總結
清代~剿滅 太平天國的秘笈
清末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全中國,清政府束手無策。
在家守制的曾國藩,召集鄉勇,
將一群只知道鋤地的農民,
打造成了威震天下的湘軍,
最終攻入南京,埋葬了太平天國。
■曾國藩本是一介書生,
是如何學會練兵打仗的呢?
他曾經對人說出一個秘訣,
全靠戚繼光的《紀效新書》。
原文網址: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k888yp.html
<<紀效新書>>書名釋義,為何?
用白話說,
即 只求真實證而出之實效
而不談師徒口耳相傳
空口不實說兵
之坊間荒謬拳論
附:
<<紀效新書>>/卷十四【拳經捷要篇】
明-戚繼光 將軍_原著
(此藝不甚預於兵,能有餘力,則亦武門所當習,但眾之不能強者,亦聽 其所便耳。 )
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技,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 故存於後,以備二家。 學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腳法輕固,進退得宜,腿可飛騰。
而其妙也,顛起倒插。 而其猛也,披劈橫拳。 而其快也,活捉朝天。 而其柔也,知當斜閃。 故擇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勢,勢勢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微妙莫測, 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窺者謂之神。
俗云 : 【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
所謂 : 【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
博記廣學,多算而勝。
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化拳。各勢各有所稱,而實大同小異。 至今之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入閃番,十二 短, 此亦善之善者也。 呂紅八下雖剛,未及綿張短打。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與青田棍法相兼,楊氏鎗法,與巴子拳棍 ,皆今之有名者。(請注意:此時有名實戰拳種中尚無太極拳之名稱。) 雖各有所取,然傳有上而無下,有下而無上,就可取勝於人,此不過偏於一隅,若以各家拳法兼而習之,正如常山蛇陣法,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其身而首尾相應,此謂 : 【上下周全,無有不勝】。
大抵拳、棍、刀.鎗、耙、劍、戟、弓、矢、鉤鐮、挨牌之穎,莫不先有拳法,活動 身手,其 拳也為武藝之源。
今結之以勢,註之以訣,以啟後學,既得藝,必試敵,切不可以勝負為愧為奇,當思 何以勝之,何以敗之,勉而久試。
怯敵還是藝淺, 善戰必定藝精。
古云 : 【藝高人膽大】 ,信不誣矣。 余在舟山公署,得參戎劉草堂打拳,所謂犯了招架,便是十下之謂也, 此最妙,即棍中之連打。
當今傳統華武大師或名師
90%其實一生沒真打過架
所以
老轉而去刻意強調師承、套路以做掩護
同一門功夫
雖同一祖師
……
但每一傳人弟子們
動作皆不可能完全一樣
!
根本就沒統一的標準動作
再者
實戰時
敵手又不會配合你的套路中標準動作而出拳腳
更不會跟你玩黐手
更不會放慢出拳速度並配合你施展黐手
但師傅卻可用這些“訓練要求”
保持他自己的高度及神祕感
更也能拖延課程……獲取長期供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