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淺見:台灣除了全力推動經濟之外,沒有其他的幾分XX、幾分XX的餘地。
「島國」推動經濟,只有「貿易」一途。
早期的國民黨政府,依此原則,先推動國內民生工業(如紡織、水泥),再推動(以代工為主的)國際貿易,如此,讓外匯存底為「零」的台灣,發展出「台灣經濟奇蹟」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外匯存底一度僅次於日本而高居世界第二。
其中,美援發揮了主要功能(「美援」與「軍援」不同,請勿搞混。美援的主要內容是復興台灣農業--所以有「農復會」--以及基本工業建設--如進口工業機械之優惠貸款。)
後來,美援終止(因為台灣經濟已經起飛),政府又在李國鼎、孫運璿的主導之下,將經濟轉型為「高資本、高技術」的電子工業,「竹科」因此誕生。不過,這仍然還是「代工事業」。
當然,國民黨政府的菁英團隊以及台灣全民的打拼亦是台灣經濟成功的主要原因。這些,我們不可忘記,更不可讓民進黨政府顛倒黑白、一筆抹消。
今後,台灣只有「十分經濟」,與大陸及東南亞發展密切的區域經濟共同體,才有前途,才有進一步與大陸比拼談判的本錢。否則,只有日薄西山、逐漸黯淡--無論你把「大中至正」改為「玉皇上帝」都沒有用。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