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親合,搞到今天這種狀況--親民黨的幾位紅牌立委被國民黨選擇性地收容(聯合提名),然後,當選之後轉移黨籍,親民黨「一席不剩」,自然消失。
這當然不是「合併」。真正的合併是,所有親民黨的各級公職與各級黨工(從秘書長到職員)都應該有「位置」、親民黨的財務負債必須由兩黨共同解決、黨員黨籍必須移轉....。
搞到今天這種狀況--副主席的意願無人聞問、秘書長的出處毫無著落、親民黨黨員變成被丟棄的孤軍,這實在是時勢所逼。倘若宋楚瑜在台北市長選舉不是輸的那麼慘,因而死心塌地的宣布退隱,親民黨今天大概也不會如此難堪。
我們今天不妨來回顧一下,宋楚瑜對於「國親合併」的原始主張是什麼?
首先,倘若2004年連宋當選,則「國親合併」自然完成,毫無困難;因為,當選之後的「位置」太多,國親合併,皆大歡喜。
然而,連宋沒有當選,自然也就沒有「位置」,因此,強求國親合併的結果,就是親民黨今天的這種下場。
然而,宋楚瑜還是有所主張。去年以來,他幾次強調,國親合併必須是國親兩黨共同組成一個「新的政黨」,黨名可以沿用國民黨的黨名,但是組織一定要翻新--也就是,擺脫黨產、外來政權這些時代性的爭議與包袱。
這樣的主張,在歷史上其實出現過好幾次,也就是國民黨從「興中會」以來不斷換名的歷史。
大家可能都不知道,嚴格來說,現在的國民黨與過去的興中會、同盟會是不能直接相連的。
請注意:現在的國民黨是宋教仁於民國元年、將「同盟會」與其他小黨合併而成的。國民黨,是不等於同盟會的,只不過,大家默認「同盟會革命黨人」是國民黨最大的來源與派系。
這段歷史,大家必須清楚,才能體會宋楚瑜的主張:讓國民黨與親民黨重新組成一個新的政黨。這,才是「國親合併」。
現在說這些,已經太晚,但是,身為知識份子、身為親民黨的支持者,我們不能不對歷史與政治有所了解。即使親民黨已被併吞,但是,我們終須知道,這不是宋楚瑜的原意,更不是親民黨應有的下場。
今天這樣的發展,只能顯示一項現實:親民黨的公職立委是完全自私的,是只顧自己的出路而毫不考慮全黨的生存的。對於這樣的現實,我們必須了然於心,徹底破除「國民黨禮讓親民黨幾席」的迷思--親民黨,一席也不剩啊!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