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2006-12-19 08:48 郭至楨
閱讀(8432) 迴響(0) 北高市長暨市議員選舉雖已告結束,不論誰上誰下,誰是眾望所歸,誰又是馬失前蹄跌破了眼鏡,但最後終究是以成敗做定論。只是在這一場選舉中,卻有一種現象與三個候選人,卻是不容輕忽與遺忘的。
在這一次的市議員選舉中,有三位候選人他們三人票數的相加總和雖然僅僅獲得了3410+1971+1918=7299而已,較之於在中山大同區以11344票最低門檻當選的是市議員,雖仍有一大段的差距。
但是在這一次的競選中,潘翰聲、張宏林、張聿文這三位代表綠黨身份參選北市市議員的年輕人(其中張聿文仍為無黨籍),則是以他們長期關注並愛護台灣這一塊土地的單純想法,從外在環境保護的主張轉置成對於乾淨政治選風的堅持,到內部的文化認同與環境認同的生命訴求,硬是造成了許多大小不同的迴響,從選民的支持、部落格的串聯,到媒體的關注。
說實在,以這三位候選人對於如何從事一場乾淨且環保的競選活動,如何找回選賢舉能的理性選舉,所投注的能量以及所產生的結果或許仍嫌微小,但是其所堅持與激發出的潛在動能與後續的影響,卻是不容輕忽。
不是不見選民的認同,只嘆「投票就像買樂透」
這三位綠黨的年輕人在決定投身市議員選舉後,在不願意亦無法沿襲傳統競選作戰,大灑金錢綁樁選舉的作法,因此他們用自己年輕的聲音站在音樂廣場訴求理念,用他們的青春的體力騎著單車做選舉掃街,用最簡單的方式做最直接的公開政見演說,以這種看似單調的方式做複雜的競選宣傳,卻在這一片黑潮翻滾的惡質競選文化花招中,突顯出一種令人感到值得期待與興奮的清新希望。
只是,既然大家都已厭惡於長期藍綠惡鬥的惡質選舉文化,總期待能有些不一樣的優質對象可供選擇時,為何選舉的結果卻依然是如此「一成不變」到令人不解。
是台灣人民已經在長期的對立選舉文化中,習慣必須去找尋一位,是被自己萬分厭惡的對手去支持;還是台灣人民已經在年年有選舉的漫長過程中,學會了「西瓜畏大邊」的投機政治行為呢?
是否,投票就像買樂透一般,雖然明知這是個機率的問題,但是每一個人卻是無法認清事實,只想找到絕對的中獎明牌。
因此,在選舉的過程中,在與民眾接觸的過程中,這三位年輕人表示,的確感受到了民眾的在當下的認同與支持,但是到了最後投票的那一剎那間,由於期待自己的這一票,是跟當選者在一起的時候,無形中在心中已然產生了對於弱勢候選人的棄保效應,因而產生了弱者越弱的選情現象。
所以,宋楚瑜的選情結果是如此;而這三位年輕人的選舉結果又何嘗不是如此。
社會運動的能量,為何無法發揮?
在台灣,選舉這一碼子事,每每必須動之以難以計數的金錢、必須訴之以絕對的悲情、甚或是要靠運作政治天王牌、大打政黨組織文宣戰才能在最後出奇制勝,不僅勞民傷財,更因此一次又一次的將人民推往藍綠對立的死胡同裡。
對於這樣惡質的選舉文化,雖然你我心知肚明,雖然大家都說深悟痛覺,但卻是一次又一次的被這些敢於玩弄的政治人物操弄成功。
這到底是人灣人民太過於情緒與缺乏理性呢?還是這根本就是一種無從避免的台灣政治選舉方式與強制文化?
對於這次綠黨三位市議員候選人的全軍覆沒,在網路中有人發表觀點認為:『這跟社會運動累積的能量,沒有變成一個政治力量,進而打造一個「政體」有關。』
因此,對照於政黨組織以及社運團體的運作,到底是政黨組織的社會資源效能要絕對強於社運團體呢?還是社運團體的社會認同優勢會高過於政黨組織?
又如果說,這一次的選舉結果,便是一種最真實且現實的答案的話!
是不是卻也突顯出,台灣人民在對於民主政治價值的認同,與相較於民間社會動能的蓄積與可用性上,已然造成了某種自然偏移,且無可激盪與提升的弱化現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