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起,大陸輸往歐盟、英國、加拿大、土耳其、烏克蘭和列支敦士登等32國的出口商品,將不再享受這些國家提供的普惠制(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GSP)關稅優惠待遇。目前全球只剩挪威、紐西蘭、澳洲等三國,仍給予中國大陸普惠制待遇。
分析普遍認為,這將暫時給大陸部分出口企業帶來一定的壓力,但總體影響應該有限。
大陸海關總署10月27日即公告此事,並宣布不再簽發針對這32國的普惠制原產地證書。
根據大陸海關總署說明,「普惠制」是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出口製成品和半製成品給予的一種單向的優惠關稅待遇制度,對自受惠國進口的相關產品給予最惠國稅率基礎上的關稅減讓,甚至零關稅的准入待遇,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擴大出口,加速經濟發展。
中國WTO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1964年聯合國貿發會成立時,就倡議支持發展中國家貿易,建議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實施這種優惠關稅待遇。
自1978年普惠制實施以來,全球先後有40個國家給予中國普惠制關稅優惠,中國也積極利用普惠制擴大向發達國家的出口。
霍建國指出,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歐美國家如今不再給予中國普惠制,說明中國經濟增長,產品國際競爭力越來越強,已逐漸從這些國家普惠制名單中「畢業」。
環球時報指出,事實上,日本與歐亞經濟聯盟(由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亞美尼亞等五個前蘇聯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早前就已經取消給予中國大陸的普惠制待遇。
對於取消普惠制關稅優惠對中國出口的影響,霍建國認為,歐美國家的正常關稅多在2%至3%之間,因此即便取消普惠制,恢復到這些國家的正常關稅水平,對中國產品的影響也不大。
北京經濟日報表示,普惠制待遇取消會對大陸一些企業出口帶來不利影響,但總體影響仍較為有限。一個最有說服力的例子就是中美貿易摩擦,儘管雙方貿易摩擦持續多年,但並未影響中美貿易的快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