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冷血還是僵化? 銓敘部今是昨非令人厭惡
2019-02-13 21:02聯合報 記者
鄭媁╱即時報導
去年空勤總隊在蘭嶼失事的黑鷹直升機殘骸。 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劉學聖攝影
蘭嶼護理師蔡邑敏去年因墜機意外因公殉職,撫卹金卻遲卡關,經過連日的輿論撻伐,銓敘部今天終於火速開會,認定符合「冒險犯難」因公撫卹標準。今是昨非,實在令人不解,當初堅持要等完整的飛安報告才能判定,究竟所為何來?不過是凸顯公部門長期墨守成規,早已讓民眾厭惡至極。
審查小組透過列席的飛安會代表解釋,即已清楚說明事故當天飛行狀況,確實符合冒險犯難的精神,此與當初「缺乏完整事證」的說法,顯然無法令人信服;再者,調查飛機失事的原因,無論是天候不佳、機械故障或人為因素,又與負責護送病患的護理師何干?
於法而言,銓敘部的處理程序沒有問題,然法不外乎人情,是否達到冒險犯難的程度,單憑去年十一月的初步報告,即能說明當時的惡劣天候,護理師罹難前的最後訊息吐露出的恐懼與驚嚇,若還堅持要等專業的調查數據,未免過於冷血。
公務體系行事呆板、僵化,一向為人詬病,未來在處理類似案件上,若能更積極、多點同理心,或可避免類似爭端。
離島醫療環境不比本島,加上離島公職人力向來留才不易,蔡護理師在惡劣氣候下,仍以搶救病患為先;銓敘部官員在檢視因公撫卹條件達標與否的同時,是否更應彈性些,為自己堅信的價值,勇於承擔認定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