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勞方悲歌?勞動部偷渡例外條款 破口效應已現
2018-02-01 13:58聯合晚報 本報記者
陳素玲
七休一突然偷渡的「例外條款」,出現嚴重破口,只看見各部會套招放水,卻看不見主管部會為勞工過勞風險把關。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勞動部昨天公布第一波七休一、輪班間隔縮短例外行業,儘管勞動部表示已善盡把關責任,但是無論是決策程序,或是昨天七休一突然偷渡的「例外條款」,出現嚴重破口,只看到各部會套招放水,不見主管部會為勞工過勞風險把關的肩膀。當初宣稱的三道把關程序,若是政府前二關棄守,只能仰賴企業勞資協商,把關形同破功。
勞基法再修法下月上路,為趕上路前公布行業,勞動部事先請各部會提報七休一及輪班間隔縮短例外行業需求,隨即在周一舉行勞動基準諮詢會議,徵詢勞資政意見。
據參與會議人士表示,勞動部當天才將各部會需求行業提出,多報數十個,時間倉促。與會不少人強烈反對開放太多特殊狀況,但勞動部表示還會再詳細評估,不料昨天下午即發布預告內容,而且是照單全收。
勞動基準諮詢會議淪為背書或過水也罷,但是預告版本不但超越會議討論內容,且暗藏玄機。勞動部事先對外表示七休一例外都會在原本去年公布的「四特殊」(時間、地點、性質及狀況特殊)下審議,其中「狀況特殊」原本只有「辦理非經常性之活動或會議」。
昨天公布的版本突然出現「非可預期性或緊急性需求」,一口氣核准15個行業,全數是勞力密集的製造業(含科技業),正是當初工商團體爭取鬆綁七休一最用力的行業。
外界解讀,「非可預期性或緊急性需求」就是製造業最常遇到的「急單」,如果屬實,則有急單需求者豈只這15個行業,難道其他行業不需要?若各個行業都有需求,還叫「例外條款」嗎?任誰都心知肚明,破口效應已現。
更可議的是,「狀況特殊」定義模糊,只要主管機關想放,可隨時增加新的「特殊狀況」,把關標準為何?
當初修法版本爭議最大的正是七休一鬆綁,府院為安撫外界反彈,提出增設三道把關程序,安撫各方反彈聲浪。如今以結果論,各部會提出的需求行業,勞動部幾乎毫無抗拒能力,部會之間或許誰也不得罪,勞工權益淪為空談,因為前二道部會把關破功後,回到個別企業內部協商,工會或勞資會議更為弱勢,何來拒絕能力。
再看所有客運運輸業都列入七休一例外行業,勞動部雖以時間特殊(限年節等節日),但是客運駕駛肩負公共運輸之責,更涉及公共安全,愈是年節愈可能過勞,甚至因為開放某特定時段可以連上12天,業者自行擴及平常日,將客運駕駛推向高風險過勞情境。如此把關機制,誰能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