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技智庫資訊科技和創新基金會(ITIF)發布報告《與中國競爭:戰略框架》,相當有系統地分析了美中競爭的複雜性。在川普總統引發了針對中國的一系列貿易戰、科技戰,以及台海地區的緊張態勢之際,ITIF的這份報告冷靜客觀地梳理了美國對華戰略的兩難邏輯,並作出了對美政府的政策建議。
首先,該報告將此次美中經貿爭端與上世紀的美蘇冷戰和美日貿易戰作了比較,結論是美中經貿爭端情況要複雜得多。
美蘇冷戰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軍事和意識形態方面的競爭;至於美日貿易戰,日本雖在許多行業中成為美國強硬的競爭對手和重要的供應商,但日本從來都不是必不可少的市場,雙方也不是軍事和意識形態的競爭對手。因此,對於美國等西方國家而言,前蘇聯和日本在經濟上沒有與美國形成深度融合,因此有很大迴旋餘地。
ITIF報告的主要貢獻,是把美中之間的競爭區分為四個部分:市場、供應鏈、商業競爭和地緣政治。
一、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電子產品、智慧手機、鋼鐵等的市場。對於蘋果、波音、耐吉、通用汽車、英特爾、好萊塢、麥當勞、NBA、高通、沃爾瑪等許多公司而言,離開這個市場不僅減少了銷售,還會將市場占比讓給了中國公司,從而損害美國長期利益。
二、中國是全球主要供應國。從長遠看,沃爾瑪、戴爾、惠普、主要製藥公司或其他依賴中國製造的跨國公司,或許會支持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就短期而言,這些公司需要保持其供應鏈的正常運轉。
三、中國被視為主要的商業競爭對手。諸如電信設備、鋼鐵、太陽能電池板、玩具、紡織等行業的跨國公司,通常抱怨中國競爭方式是「不公平的」。
四、中國也被視為是美國的軍事和地緣政治對手,因此美國國防部認為,先進製造業的自給自足與國家安全密不可分。
於是,在邏輯上,將中國視為主要市場或主要供應國的跨國公司更傾向於美中融合,而將中國視為主要競爭對手的公司,通常會支持美中脫鉤。ITIF進一步對美國總共14個行業進行調查分析,有十個行業將中國視為主要市場,還有銀行、資本市場和保險二個行業正在努力擴大中國市場;此外,對於這十個行業中的五個行業而言,中國也是主要的供應國。將中國視為主要競爭對手的只有四個,包括傳統製造業、IT、國防和美國政府。這樣的調查結果顯示,在美國,目前支持美中融合的行業領域遠比支持美中脫鉤的行業要多得多。這是大多數政府和媒體討論中都未能認識到的基本現實。
再進一步了解,就可以發現,美中兩國在市場、供應商、商業競爭和地緣政治競爭四個領域的角力,必將使美國政策制定陷入困境。一個簡單的例子,為了保護美國鋼鐵製造商免受中國不公平競爭而採取的徵稅措施,就會提高美國汽車和洗衣機製造商支付的鋼材價格,從而使這些製造商的競爭力下降。
另一個例子就是華為。對於英特爾、博通和高通等半導體公司及谷歌等軟體供應商而言,華為是主要客戶;對許多國家的電信服務提供者而言,華為是主要的供應商;對於蘋果、三星等智慧手機製造商、愛立信和諾基亞等電信設備供應商而言,華為是主要競爭對手;當然,對於美國、英國、澳洲等國而言,華為又可能被視為是主要的國家安全風險。
說到底,一切的脫鉤思維與行為,其實都違背了國際經濟理論中的「比較利益原則」,當然,這與川普強調的「只要不跟中國交易,我們就不會吃虧」的邏輯是一致的。另外,14個行業的調查結果,也顯示了中國執政當局的「以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兩個循環相互促進」的策略應是全球化困境下的唯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