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8 13:23:35 聯合晚報 聯合晚報午後熱評
四年前,南韓勞工團體控訴,三星晶圓廠員工因長期曝露在廠區的輻射與苯等化學藥劑中,導致罹患血癌與淋巴癌等疾病。三星一開始不承認,去年認錯,承諾賠償。此案三年多平反,但曾在台灣桃園設廠的RCA,長年以有機溶劑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做清潔劑,卻經過20年,才勉強在一審得到正義。
「工作的廠房是一個密閉的空間,雖然裝置冷氣機,但裡外空氣無法流通,廠房內反覆循環──瀰漫著焊錫作業產生的煙、清潔劑揮發出來的氣體…在廠房內很容易感到暈眩、眼睛不適、甚至頭痛,漸漸地氣管也開始出現了毛病。」
去年工傷協會出版的「拒絕被遺忘的聲音—RCA工殤口述史 」,訪問多位員工回憶早期工作點滴。對照20年來陸續200多人罹癌過世,當時工作環境種種不尋常氛圍,彷彿預知死亡紀事。
台灣一年職業病認定案件不到千件,第一線職業病醫師曾直指「台灣被認定的職業病只有四十分之一」,職業病黑數令人驚心。
台灣以製造業及電子業為產業大宗,這兩大類正是職業病中,最難認定的「職業性癌症」及「腦心血管疾病」(過勞)的高危險群,置身職業病潛在風險的勞工高達數百萬。
職業性癌症正是類似RCA工廠充斥有毒有機溶劑,有些是無味無色,因接觸而進入身體,有些即使氣味嗆鼻,勞工也不以為意。經年累月之後發病,很難與工作直接連結,以致此案完全未進入國內職業病鑑定體系,成為最大遺憾。
至於腦心管疾病(過勞),因國人大多有三高問題,心肌梗塞或猝死,究竟是個人病史?抑或工時過長?成為鑑定過程最大的爭辯。
無論是韓國的三星職災案,或是RCA案,如果沒有鍥而不捨的追償過程,不會有遲來的正義,而這畢竟都是少數特例。多數的情況是,勞工對所處的作業環境沒有風險意識;雇主為了節省成本,規避必要的安全防護,抱持不會出事的僥倖心理。勞工最終得病,不是私下和解,就是認賠了事。但RCA案,讓大家得到啟示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