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黃光國/台大心理系教授(台北市)】
2014.11.04 02:15 am
教育部長吳思華在接受聯合報專訪時表示:一○五學年大專新生數預估將驟減二萬多人。面對高等教育的「一○五大限」,教育部要勇敢掀開壓力鍋,把大學倒閉潮導致的教授失業,變成「高級人力重新分配」的轉機。
相較於以往歷任教育部長對於「大學懸崖」的問題避而不談,吳部長敢於直接面對高等教育的「一○五大限」,並研究具體解決方案,確實是勇氣可嘉。
令人遺憾的是:吳部長畢竟是管理學者出身,教育部研擬的高級人力重新分配方案,包括轉介教師轉職到研究中心、獎勵輔導教師創業、輔導教師轉進公部門、協助教師到海外授課辦學等等,都脫離不了「人力資源管理」的思維方式,而且除了「協助教師到海外授課辦學」之外,都是希望大學教師「更換人生跑道」。問題是:要求學有專精的大學教師中年轉業,其難度恐怕更甚於高速公路的收費員。而台灣的大學教師要想到海外辦學授課,更是談何容易!
更令人遺憾的是:吳部長不了解,過去政府曾投入大筆經費,資助學者從事本土社會科學研究。台灣地區的本土心理學者經過三十年的反思、批判、沉潛與積澱,對於如何以西方的科學哲學作為基礎,建構「含攝文化的理論」,來解決本土社會中的問題,已摸索出獨特的門道,邁向成熟階段。
華人心理學本土化運動邁向成熟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總結其成功經驗,繼續推展社會科學本土化運動,其最終目標則是以儒家文化作為基底,吸納西方近代文明的菁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擺脫西方學術的宰制,建立「儒家人文主義」的自主學術傳統。
大陸的社會科學界,經歷過三個明顯的「斷裂」:一九四九年之前的三十年,是零散地引介西方的社會科學理論,一九四九到一九七九年之間,是一面倒式地「全盤俄化」;一九七九年之後的三十年,則是一窩蜂地前往歐美國家「取經」,飢不擇食地「全盤西化」。許多「海歸派」的社會科學工作者在從事研究工作的時候,也是盲目移植並套用西方個人主義式的研究典範,他們的研究成果或者和母社會脫節,或者根本解決不了母社會面臨的問題,甚至還可能造成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在中國崛起之後,未來二十年,中國學術界必然會致力於建立自主的學術傳統。建構嚴謹的社會科學理論是西方近代文明的產物,必須以科學哲學做為基礎。可是,中國大陸過去有文化大革命的摧殘,現在有馬克思主義的框限,目前縱然有人想努力「補課」,一時之間,還不容易找到出路。
在未來十年內,台灣的學術界正可以這種反差作為利基,訓練出一批人才,一面傳授西方的科學哲學,一面學習如何運用「多重哲學典範」,建構「含攝文化的社會科學理論」,這些人將來可以在台灣各大學講授相關知識,吸引大陸研究生前來學習,有機會台灣學者也可以到大陸去講授本土社會科學的研究取向。假如我們可以吸引到一萬名以上的陸生來台留學,必然可以減緩台灣地區大學的倒閉危機。教育部為什麼捨近求遠,捨易就難,寧可要大學教師「更換人生跑道」,而不嘗試以教育的方法解決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