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張進安/屏東縣報導】
2014.09.13 05:50 am
圖,海生館提供
屏東國立海生館人工繁殖成功「帶紋斑節海龍」,成為全球首例,除有助保存海龍這項珊瑚礁魚種,也因海龍是珍貴的中藥材而極具經濟價值。
帶紋斑節海龍又稱「黑環海龍」,特徵是暗黃的底色,加上暗棕色或暗紅色的間隔條紋,活動範圍約在印度洋到太平洋海域五到五十六公尺深的珊瑚礁區洞穴和裂縫中。
海生館表示,海龍雖未瀕臨絕種,但牠是中藥材之一,名為「楊枝魚」,中醫指具補腎、壯陽效果,加上全球水族館積極珍藏而十分搶手,每年捕撈、交易數量超過三千萬隻,導致數量漸減。
海生館生物馴養組主任呂明毅表示,人工繁殖海龍可更了解牠的生態,減少自然族群的採捕壓力。海生館模擬帶紋斑節海龍的棲地環境,讓海龍順利孕卵,出生一百天後,共培育出一百廿四尾體長約七公分的幼魚,平均存活率約百分之卅七,第一批幼魚飼養十一個月後,開始配對繁殖。
呂明毅表示,研究團隊原本培育四種海龍,只有帶紋斑節海龍成功,其他三種都失敗,可見人工繁養殖相當不易;主因是海龍嘴巴小,又只吃活餌,極難餵食。
呂明毅說,海龍相當挑食,多次試驗後發現「橈足類生物」大小適中、營養成分高,最適合當海龍的主食。海生館將於「二○一四台灣觀賞魚博覽會」中公開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