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世代林祖儀/太陽花 關心誰對台灣好
|
林祖儀。 記者楊光昇/攝影 |
「風是沒有特定方向的」,批踢踢(PTT)官方粉絲團主編、即將卅而立的林祖儀說,網民的反應很直接,公眾人物表現好,不吝於給支持、按讚;但言行凸槌,噓聲、酸言也不會留情灌爆網路。
林祖儀所屬的太陽花世代,年紀約十八到廿九歲,總人口數近三九○萬人。他們心中沒有藍綠、統獨不是議題,只關心誰對台灣好,最看不慣不公不義。
「以前覺得政治很髒」,林祖儀說,學生時代在網路上,若有人發表政治性言論,就會被貼上「政治魔人」的標籤。但這一年多來,他加入「國會無雙」等公民監督政治的組織當義工,跟多數的行動原生族一樣,對時事與政治勇於表達意見。
30歲世代李釧如/破威權 從這一世代開始
|
李釧如。 記者黃義書/攝影 |
卅八歲的李釧如,是後野百合世代,研究台灣社會的變遷近十年,現在是東方線上行銷副總監。「五月天、九把刀,也都曾因失言而道歉,」她說,長一輩的權威是來自「位置」,新一代的公眾人物都得「被挑戰」,再不能如過去般愚民,也不能造神。
這個世代進入職場的時間,是台灣經濟由盛轉衰的網路泡沫年代,因此也稱為「泡沫入行組」。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齊殷則認為,這個世代基本上看不到未來,無力去改變社會結構,讓他們的相對剝奪感最重,於是轉為追求小確幸。
李釧如則說,她的成長經歷是「兩個孩子恰恰好」的年代,孩子少就受寵,社會要求老師不能體罰,是親子平權的開始年代。
平權,是這個世代的基本價值;打破權威觀念,從此開始。
40歲世代吳宗昇/野百合 只要喜歡就可以
|
吳宗昇。 本報資料照片 |
四十六歲的輔大社會系副教授吳宗昇,野百合學運期間天天去報到,那是一個台灣大開放的年代。
當時,政府宣布解嚴,上大學的他赫然發現「可以有這麼多夜生活」,抓住台灣經濟起飛的尾巴,出現了許多的科技新貴,那是一個升遷變慢,但抓對方向還有機會一夕致富,也開始注重家庭生活的年代。
在他眼中,這個世代最大的衝擊來自年輕人口中的「小七」─統一超商。吳宗昇說,當廿四小時營業的超商林立、KTV與夜遊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他的世代充滿了多元的變化,太多的生活面向,反而讓這個世代是最沒有激烈主張的一代。
「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藝人李明依當年的名言,正是野百合世代的寫照。
50歲世代阮劍安/威權下 首重服從與執行
|
阮劍安。 記者楊萬雲/攝影 |
五十二歲的一○四資訊科技總經理阮劍安,從飛利浦的歷練回到台灣的企業,走的是當年職場的兩大主流,進入外商或是科技創業。經歷過台灣經濟的黃金歲月,但成長在威權體制下,服從與執行力,是這個世代的特質。
阮劍安從剛畢業的兒子身上,了解新一代的想法。「我們沒有非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他說,這是從孩子們身上學到的。
阮劍安分析,各世代有共同的價值,像是守法,也有對貧富差距的共同憂慮,但是在促進經濟發展與改善貧富差距孰先孰後上,則有不同選擇。他說,歸結到底還是經濟問題,政府得在施政的優先順序、重點項目上取捨,平衡各世代的需求。
阮劍安認為,像是服貿一度在立院快速過關,就會讓年輕世代質疑,「你(政府)叫我守法,但你自己有沒有守法?」世代要溝通、合作,就是對不同看法,要先「聽了再說」。
60歲世代吳齊殷/拚經濟 人生為成就事業
|
吳齊殷。 本報資料照片 |
「以前的查戶口,是規定你在某一個時間只能等在家裡,」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六十多歲的吳齊殷說,他的碩士論文還是用打字機打的。在那個推動十大建設、經濟起飛的年代,許多人都是「犧牲人生的重要時刻成就事業」,他說。
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林宗弘指出,當愈來愈多人在談論世代,就是年輕世代向年長世代透露出「該要溝通」的訊息。他認為,世代間最大的衝突還是在於資源分配,但彼此間是可以合作的。李釧如不認為有世代對立,「我不會跟我的爸媽對立呀」。她說,世代間有衝突、有認知差異,但不會對立。
今天將接任工商建研會理事長的廖萬隆就說,要舉辦青年論壇,更了解年輕人的想法與面對的困難,如果政府已經在做的政策,也要讓年輕人知道,才能讓台灣在世代合作下再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