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 2014/08/06
學術作為一種志業,孤獨是難免的,張益唐卻走得比別人更曲折,博士畢業後長達八年流離學術圈外;去年,年近六十仍是講師的他,以一份邏輯清楚、完美論證的論文,對難倒無數學者的「孿生質數猜想」提出證明,頓時掀起一番波瀾。
【文/蔡曜蓮】
去年四月,張益唐投了一篇稿子到數學界權威雜誌《數學年刊》,接下的一年,他的人生,有了過去五十八年以來從未想像過的變化。
他所撰寫的主題是「孿生質數猜想」。若非數學界專業人士,可能對這個主題聽得一頭霧水,但簡單地說,這是數學世界裡一道「百年難解」的習題,自一八四九年法國數學家波利尼亞克提出後,一六○餘年來,還沒有人能夠稍微像樣地進一步證明或反駁這個猜想的對錯,直到張益唐的這篇投稿出現。
一般而言,像《數學年刊》這類頂尖刊物,處理的都是極複雜的論述,因此從投稿到審畢刊登約需兩年。然而,張益唐這篇稿件卻以破紀錄的三周時間審完並發表;更罕見的是,其中一名審稿人──亨利伊萬尼克更決定自曝身分,身為當代知名數論學者,他公開為這篇論文背書,表示「這篇證明邏輯清楚、論述完美」。
這篇投稿,頓時在數學界掀起一陣波瀾,最有趣的是,在那當下,學術圈竟沒人知道論文作者「張益唐」究竟是誰?
論文近乎完美
評審:幸未埋沒人才
沒人知道,這個嚇壞所有數學家的天才,年近六十還只在大學擔任講師;也不知道他在取得博士學位後,有長達八年的時間流離於學術圈外,只能在賣潛艇堡的賽百味(subway)小店裡打工、擔任收銀員;這個解出數學界百年難題的傢伙,在此之前,只發表過兩篇論文。
台大數學系教授于靖表示:「去年參加瑞士理工學院的數論研討會,大家都在談張益唐。」于靖透露另名論文審稿者的說法,「剛開始評審們沒人相信一個突然冒出來的人可以做到。一周後他們再認真審查,不得不服氣,整篇論文只找出四個錯字,感嘆地說『還好這樣的人才沒有被埋沒』。」
這一年來,張益唐陸續獲得瑞典皇家科學院羅夫.肖克獎、美國數學學會科爾數論獎、瑞士奧斯恃洛夫斯基獎、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晨興數學卓越成就獎,每個都是數學界重量級獎項。其中,他是第一位獲頒羅夫‧肖克獎的華人,而在今年七月,他則當選中研院院士。
論文發表沒幾天,哈佛數學系教授丘成桐即邀張益唐前往哈佛演講,丘成桐高度讚賞張益唐的學術突破,「這是很多大數學家夢寐以求的大結果,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尤其是張教授的證明引進了很新的想法。」于靖解釋,在數字宇宙裡,無限大的數字猶如遠端星雲,看不見也寫不完,即使用最好的電腦也計算不了,但張益唐的論文證明,「即使人力、電腦走不到那麼遠的遠方,那也沒關係,我們仍然知道在無限大的質數中也存在有限的距離。」
【更多內容請見《今周刊》920期;訂今周刊電子雜誌;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