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王儷玲】 2012.10.19 02:59 am
近期勞保基金傳出財務危機,連帶公保、退撫等相關議題受到關注,台灣的社會保險制度過去設計時偏向低保費高給付,台灣人口結構原本就沒辦法提供這麼高的社會保險保障,加上時代環境的變遷,台灣少子化、高齡化的問題更嚴重,使台灣更快進入老年化社會,和日本一樣嚴重,若能藉此際好好檢討和改革,可能是唯一一次可以挽救台灣退休金的機會。
勞保基金現行的所得替代率1.55%計算,30年累積的所得替代率就已經超過45%,而目前全球社會保險給付趨勢都是在下降,幾乎很少超過45%,台灣人口結構更沒辦法承擔這麼高的替代率。從專業角度來看,應該將整體保障上的社會保險部分下降到約40%,第二層保障由勞退提供另外的30%,加起來就有70%的所得替代率,其餘加上個人儲蓄理財作10-20%為第三層,如應可以提供至少80%所得替代率。
換句話說,不只是勞保的所得替代率應該檢討下降,目前實施的各項制度,包括軍人、公教退撫等制度均應進行大檢討。
勞保的缺口不是政府一次撥補的短期作法,或是採計全部年資計算月投保薪資方式可以解決的。解決之道必須導正制度,同時採取多元制度的改革,長期逐年補足缺口的作法等大幅度改革。
例如調高勞保費率,宜採逐年調高的方式,用每年1%長期逐步調整,不需要一次調高到13% 或更高的費率,這樣才不會讓勞工與雇主受影響太大;同時調降給付公式,不一定要採計全部年資,可以用最高的15年平均投保薪資,並須考慮到通膨問題,維持民眾的退休基本需求與購買力。
其實最重要的改革,也是最不影響民眾權益的是投資報酬率的提高,台灣過去政府基金投資報酬率標準都是與2年定存做比較,所以報酬率也是比2年定存多一點,事實上每年基金投資報酬率只要沒有比負債折現率高,每年資金缺口就會增加,也讓基金財務問題變得更危險,過去勞保基金多為短期投資,只求比定存高的報酬率,相對較保守,而且專業投資人力嚴重不足。
投資報酬率非常重要,只要每年提高2%的投資報酬率,做到5-6%就能逐年彌補基金資金缺口,讓破產時間每年都可以延長2、3年,10年下來就可延長30年。而投資報酬率的提升,需要以長期投資策略,做到專業經營,才能提高長期平均報酬率,但台灣目前都是行政機關進行管理,有別於國外的退休基金專業投資管理。
投資部分應該要回歸專業,不能再用目前的經營方式。勞保基金雖有設置監理委員會,因為精算報告沒有辦法每年做,所以過去監理重點不會控管基金缺口是否擴大,但從國外退休基金的管理上,退休基金已提存比率必須控管在一定水位上,這些都必須每年檢視。勞保目前提存比率已經低於10%,但國外都是以法規要求,社會保險最好保持不低於50%,職業退休金更要求要高於到80%。社會保險、退休金制度都必須做長期規範,除了靠制度大改革,再來就是要回歸專業管理。台灣現在問題的關鍵是,所有人都必須知道社會保險沒辦法拿太多了,民眾也必須開始提早做退休儲蓄與準備。
民眾必須有正確的退休儲蓄與保障規劃的知識,長期靠政府領退休金就不會用功了解相關的退休風險,有正確的退休理財知識也較不會買錯保險與基金,一旦民眾認知到要及早做退休準備,就會去了解、增加退休理財規劃知識及風險觀念。
(本文由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王儷玲口述,記者葉小慧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