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社論】 2011.08.12 02:29 pm
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發生登山意外,搜救行動困難,外界十分關注。林克孝頂著博士頭銜,是國內金控最年輕的總經理,事業成就不在話下。但熟識者對他的評語,新聞報導對他的介紹,多集中於他的登山興趣,他對於原住民遺址探索的熱情,和他個性有情有義的部分。他曾侃侃而談對台灣土地的熱愛,「大地之母」給他的支持和勇氣,令就算是陌生人也深為感動,默默祝禱這個朋友口中「很好很好的人」能獲幸運眷顧。
最艱困的時刻,一個人真實的人生價值才顯現出來。通常外界評價一個金控總經理,或者包括大企業的董監事,首先注目他們的「身價」。一場金融風暴,外界幾乎是幸災樂禍地議論著哪個CEO的身價縮水了多少;女星劉若英結婚,大家對她新婚夫婿的姓名和面貌尚未知其詳,先津津樂道傳聞身價多少個億。這樣的對比下,林克孝在此時受到識與不識者的誠意關切,他的人生價值和意義確實非比尋常。
台灣走到今天資本主義競爭激烈的年代,社會價值觀發生很大的變化。固然金錢至上的觀念流傳已久,但今日競逐名利、崇拜物質的風氣到了赤裸裸的地步,少男少女不諱言拜金的「志向」,連教育體系都似放棄了教人勵志的責任,一場指考放榜和大學院系排行榜徒然揭露了強烈的功利取向。
但台灣社會以「軟實力」著稱,應有發展更多元化價值觀的空間。例如以吳寶春為典範,未必全因世界冠軍的頭銜,而是他國中畢業、奮力上進的過程令人尊敬。企業界領袖如郭台銘、嚴長壽,都不諱言個人學歷並不出色,作為年輕人身教的是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如今林克孝的例子,美國博士和金控總經理的身價固然足以傲人,但他恐怕還是以原住民年輕朋友親熱喊他一聲「林大哥」為個人的欣慰。
今天向年輕人談「勵志」好像有點迂腐,但使得這個世界更美好的力量未必全是物質主義所趨動出來的。媒體和教育體系與其聚焦於成功者的「身價」,也許應更多談談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