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郭特利】 2011.08.02 01:49 am
呂布,三國時代著名武將,原為丁原義子,後投靠董卓,之後自立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雖然最後兵敗為曹操所殺,但論個人驍勇善戰,堪稱三國時代第一勇將。
關於其著名的個人勇猛,除了民間流傳的「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外,轅門射戟幫助劉備智退袁術大軍,同時顯現了他百步穿楊,神乎其技的射術;當然,最令大家朗朗上口的當屬「三英戰呂布」,桃園三結義的劉備、關公、張飛得合三人之力,才能打退呂布的事蹟,更直接敘述了呂布的神勇。
雖然個人勇猛在當時天下第一,但呂布的下場在三國人物中,屬最下乘的,兵敗被殺,就算不是遺臭萬年,也屬於千古不受肯定之流。呂布不受歷史評價歡迎的程度,甚至更超過項羽;同樣勇猛天下第一、同樣兵敗,但項羽多少贏得悲劇英雄的評價,但千古來少有人以「英雄」二字,評價呂布。
項羽雖敗,但似乎敗在「管理能力」與「管理肚量」;但呂布除了有項羽的管理缺點外,個人品德低下,似才是千古惡評主因。
張飛稱他「三姓家奴」,主要因為呂布原為丁原麾下,在丁原與董卓鬥爭失敗被殺後,再度投靠了董卓;最後又因貂蟬的美人計(此係大家熟悉的三國演義版本,但按三國志記載,呂布殺董卓是因曾被董卓用戟投刺,暗恨在心,又和董卓侍婢私通,恐被發現)而殺了董卓,後亦曾投靠袁術與袁紹。一再見異思遷、賣主求榮,自然難獲歷史尊敬。
以現今企業管理來看,能力與品德何者更為重要,已是討論許久的話題;在不同場合,不同的文化背景與國度,有時難免有不同答案。
若以中華文化的歷史定位來看,「品德」似乎仍是贏得尊敬的必要條件。最後同樣兵敗,項羽落了個千古感嘆,呂布卻有千古罵名,差異在品德。
若與關羽相較,更是天壤之別。同樣兵敗被俘,關羽寧死不降,雖死,被後人千古傳誦;呂布願向曹操投降,仍被曹操所殺,為後人所不齒。
沒有能力的古人,無法歷史留名;但必須德才兼備的古人,歷史留下的才是芳名,而非罵名。
企業管理中,沒有能力的很難被重用,但兼顧品德修養,才能贏得尊敬。現代企業雖未若封建時代般的嚴格要求品德修養,但「守法」與「不害人」似乎是最起碼的要求。
有能力的人才能有舞台,但舞台上,有品德的人才能贏得尊敬!
(作者是奧圖碼投影機Optoma亞洲區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