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台灣失業勞工聯合總會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社會團體【台灣失業勞工聯合總會】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經營管理行銷談判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布蘭森專欄/把握機會 把危機變轉機
 瀏覽208|回應0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編譯 莊雅婷】 2011.03.21 03:43 am 
 
商場的變化往往令人措手不及,革命性的科技可能在一夕之間問世,消費習性可能轉向,經濟情勢也可能急轉直下。告訴員工接受改變與發揮創意是聰明的作法,但這並不能消除他們(或是你)內心的疑慮。

實際上,變化經常意味著威脅,因為你的事業可能因此完全停擺。面對現實吧,沒有一家公司能永遠屹立不搖。

因為維京在音樂產業經驗老到,讀者經常問我這個產業的前景,未來將如何發展?尤其連最懂得應變的公司都受到瞬息萬變時局的考驗,一般人如何成功創業?

根據我們的經驗,變局中永遠藏著機會。過去十年間預期唱片業走向沒落的專家應該還記得,上次該產業景氣蕭條是在1982年,主要受到經濟衰退影響。當時許多人在家利用電台或黑膠唱片錄製音樂,成為非法下載的前身。

那段期間維京零售公司(Virgin Retail)在全英國擁有逾100家分店,平日店面冷冷清清。不久後,我們就聽聞鐳射唱片(CD)即將風靡市場。

這種新唱片的優點顯而易見,它的體積比黑膠唱片小,也沒磨損、失真和表面噪音的問題。當時我收到一堆電郵,詢問維京事業會受到什麼衝擊。我回信說:「國內的唱片收藏風潮呢,人們都把黑膠唱片換成CD了嗎?」

剛開始我們只能不斷買進CD新貨來因應這場風暴,也因此被迫降價出清黑膠唱片,最後維京終於成功轉進CD產業。但並非所有同業都做到這點。

當時我們也注意到一股新的零售趨勢正逐漸成形,就在第一台個人電腦問世(1980年)兩年後,英國國內已有將近50萬台電視遊樂器,因此電玩遊戲和電影也逐漸成為維京唱片行的主力商品。

到了1986年,維京大賣場(Virgin Megastore)也面臨威脅,頭號勁敵HMV的展店速度直逼維京,甚至不惜進駐維京旗艦店的地盤。當時我們處變不驚,在都柏林的Aston Quay開設全球規模最大的唱片行,店內不僅販售專門的古典、爵士、民俗和搖滾樂,也有音樂錄影帶、電玩遊戲和電腦軟體。這是我第一次發現維京的事業前景可期。

此外,我們也經常和Dixons或Currys這類傳統零售商打交道。維京唱片行的櫥窗和室內裝潢風格活潑、有趣,店內還有樂團現場演奏,這些特色都成功提升了銷售和廣告效益。

簡單說,因為這些破壞性變化,維京改變了商業運作模式,並在80和90年代屢創佳積。維京唱片發行的音樂吸引了全世界聽眾,維京大賣場也因此受惠。

但這些努力就能保證我們永不落伍嗎?當然不。其實維京唱片行一開始就不太賺錢,雖然它打響了維京的名號,也代表青春洋溢、無拘無束的品牌精神,但營運終究難以為繼。

我在商場上最大的決策錯誤和懊悔是沒能盡快出售所有唱片行。1992年把維京唱片售予EMII集團是痛苦的抉擇,但也是明智之舉。

那麼,數位下載真的毀了音樂產業嗎?現在音樂製作圈的經濟環境遠比維京唱片的全盛時期穩健。我們打造的第一間錄音室工程浩大,而且造價昂貴。維京的責任就是資助歌手完成錄音並承擔風險。為了賺錢,我們必須衝高唱片的銷售量。

現在只要用筆電就能錄製高水準的專輯,還能透過網路無遠弗界放送。宣傳工作也易如反掌,在MySpace、臉書或其他社群網站架設粉絲網頁即可。年輕歌手已經不在乎規模經濟,只有唱片公司和股東仍關心這點。

如果現在我是出色樂團的成員,我不會透過傳統唱片公司發片,而會選擇樣樣一手包辦。或許也可以找幾位志趣相投的歌手,共同分擔運銷、廣告和行銷成本。

新進、規模較小的樂團通常收入微薄,因為只有靠大牌藝人吸金,唱片公司才有資金替小樂團打廣告。但消費者將因此聽到更多新音樂,也有更多歌手能初試啼聲。

我相信唱片公司能繼續生存,但它們必須精簡規模;在商場上小就是美。小唱片業者得負責挖掘真正的天才,這種使命也是吸引許多音樂愛好者投身其中的原因。憑藉這股動力和熱情,其他創業家的成就將無可限量。

(作者Richard Branson是維京集團創辦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272&aid=4572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