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 2010.12.13 03:58 am
我很幸運能住在英屬維京群島,這裡是地球上最美的地方之一。我家位於豪華旅遊勝地內克爾島(Necker Island),閒暇時我喜歡離開辦公椅,躺在吊床上沉思,而我經常思索「創業」這件事。
看到海灘上遊客如織,總讓我想起他們抵達英屬維京群島機場時,在入境處首先看到的吸睛標誌。這些標誌和其他英語系國家不同,以「歸屬者」(belongers)和「非歸屬者」(non-belongers)取代「居民」和「非居民」的稱呼。
我在島上定居後,就發現「歸屬者」這個詞極有震撼力。當一群人認同「歸屬」於某地,而不只是居住在某地,他們就能培養出全新的忠誠度。它提醒我們和這塊土地密不可分,所以努力付出不只代表個人,還是為了造福整個社群。
這讓我開始思考,或許能把這些簡單的語意概念應用到企業界:如果公司用「歸屬者」稱呼員工呢?不同的稱呼在其他情境中會有不同影響嗎?
過去幾年外界給了我各種稱號,但很多不適合在這裡透露!我最近較常聽到的禮貌稱呼是「創業家」。我還記得初次創辦《學生雜誌》(Student Magazine)時,新聞報導說我是「嶄露頭角的創業家」,當時我還得翻字典查解釋。但這個字並不全是恭維,因為當時外界普遍對企業抱著負面看法。
一直到那時,我都只自認為是雜誌創辦人兼商人。我的新頭銜聽起來很酷,字典對創業家的解釋是「創辦並組織新企業,且經常面臨極高風險的人」。
現今有許多人驕傲地自稱創業家,但另有一群較不受重視、而重要性不相上下的人,就是內部創業家(Intrapreneur)。根據字典,他們是「擁有充分自由並獲得公司財務支持,以創造新產品、新服務和新制度,同時又無須遵守公司慣例或規章的員工」。
雖然每家公司都需要創業家開疆闢土,但公司的穩健成長也得仰賴內部創業家作後盾,他們能推動新計畫並拓展事業的新方向。
如果不是靠一票內部創業家帶頭,在逆勢中尋找並創造機會,維京不可能從學生雜誌擴張成旗下擁有200多家公司的集團。十年前的維京航空(Virgin Atlantic)就是典型案例。當時每家高級座椅生產商都無法解決維京上等客艙(Upper Class)的特殊設計問題,只有一位年輕設計師費瑞(Joe Ferry)自願(並堅持)推動計畫。
我們讓他自由發揮,於是費瑞用他跳脫框架的創意設計出人字型睡艙,不僅讓維京在業界引領潮流數年,也為幾百萬名乘客帶來舒適睡眠。
該如何激發費瑞這類內部創業家的能力?關鍵就在放手讓他們追求願景。
然而,外界通常不認為公司裡的領導人,如經理、高層主管和執行長,扮演的是協助他人的角色。我從創辦學生雜誌的經驗中學到,大企業執行長每年可能只做幾項決策,但這些決策卻可能牽動數百萬人的生活。多可怕的影響力!
既然這點無可否認,顯然企業界應該大幅改變內部稱呼了。如果執行長改稱為「授權長」呢?如果執行長的要務是培育未來可望成為創業家的內部創業家呢?
維京集團無意間創造了這個角色,每當公司打算投入一知半解或完全陌生的新事業,我們就會挑選並授權給幾位學有專精的員工。維京剛跨足手機事業時毫無經驗,所以我們從敵營挖角最傑出的主管,授權他們在維京自由創業,包括英國區主管亞歷山大(Tom Alexander)、美國區主管舒曼(Dan Schulman)和加拿大區的布雷克(Andrew Black)都成就非凡,成功替維京的新公司開創新氣象。這種內部創業精神最了不起的地方,或許是每個人都把公司當成個人事業,全神貫注投入。他們不認為自己是替別人賣命的員工,比較像...... 我想應該就是「歸屬者」吧。
(作者Richard Branson是維京集團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