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馬鈺龍】 2010.07.25 03:17 am
卅一年前曾在威廉波特少棒賽締造六局十八次三振「完美紀錄」的陳昭安,日前受邀在小馬聯盟亞太區少棒賽開球時,勸打球的小朋友們,一定要好好念書,不要只會打球,萬一受傷後,球也不能打、書也沒念好,什麼工作都找不到。
去年高雄世運會奪金的女子拔河隊,至今尚有七名選手面臨失業,教練寫了一封求職信,透過立委在馬總統六十歲壽宴時陳情,希望政府幫忙,讓拔河選手,也能比照亞奧運項目,擔任專職的運動教練。
這兩件事值得國內選手深思,陳昭安苦口婆心要球員從小就要為以後的頭路打算,金牌拔河隊卻是為國家爭取榮譽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所以向總統求職。
其實,政府要照顧選手到什麼程度,成了老生常談的問題。比賽獎金給少了,政府挨罵;選手沒有工作,政府也老被抱怨,台灣該給運動選手什麼照顧其間應該有很大的討論空間,不應該把責任都推給政府。
如果國內的教育體系能給選手們多一點課業要求、多一些生涯輔導,培養體育專業外的第二專長,選手們就不會只有當教練或老師的選擇。
這些都是政府要趕快做到的,要不然,只要一次運動會結束,就會有一批選手要求政府照顧。
選手們也可以看看跆拳道女將陳怡安的例子,她為國家贏得無數榮耀後,在職場上也依照自己的生涯規劃發展,她當過新聞主播、目前自創品牌的手工香皂廣受歡迎。
一樣是金牌選手,陳怡安並沒有抱怨過政府照顧不周,因為她在求學階段,就為自己設定了目標,除了選手的專業外,她知道規劃未來的路,而且目前的生活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