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何振忠】 2010.06.07 02:14 am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日前宣布,Kindle電子書八月的新版將不採用彩色螢幕,短期內也不考慮,他堅持要讓旗下的電子書更接近紙本書。
在蘋果iPad來勢洶洶的挑戰下,貝佐斯的決定讓傳統愛書人受到小小的鼓舞,雖然關心者並不知道現有的電子書還能抵擋到何時,才不會變成另一個螢幕較小的平板電腦。
現有生產電子書的廠商,都可以很容易將產品換成彩色及觸控螢幕,並附加更多上網功能。所幸各家都寧可選擇最接近閱讀書本的E-ink技術,用最陽春的黑白顯示螢幕,營造一個最原始的閱讀環境,讓消費者在享受電子書便利的同時,仍享有單純的閱讀樂趣。
電子書和紙本書最後誰能生存?現在還言之過早。但從音樂播放器(MP3)的普及仍未讓黑膠唱片消失,以及數位相機發達仍有人把玩拍立得,顯示科技再進步,有些具有手感溫度的實體產品,還是會保有一席之地,即使只有小小的一席。
手機廣告詞是這麼說的: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換個角度說,科技再進步,還是無法改變人性,這個人性可能是幾千年來的習慣,也可能是與生俱來的惰性。
作家張大春最近在部落格裡貼出網友黃雅秀的詢問,黃雅秀問大作家要個人資料做報告,「因為網上的資料很少」;大作家回答,如果網上資料少,也就不值得做報告,不用費事。
此事真假,還難判斷,如果學生真的找到張大春的部落格提問,顯然並非不會利用網路找資料,但最偷懶也最大膽的方式,就是直接找作家提供資料。
網路讓文抄公變得更容易,學生做報告只要「複製」、「貼上」兩個動作即可,連抄都省了,直接變成文貼公,可是像黃雅秀這種連剪貼都懶的人,就是再發達的科技,也改變不了人類根本的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