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2008.12.05 03:07 am
全球經濟衰退,各國企業都深受衝擊,因而紛紛減產裁員以對,使得失業潮席捲整個世界。台灣的企業尤其不幸。
因為在金融海嘯侵噬全球經濟實體之前,中共高層已從去年開始對被視為落伍、低級的加工出口部門磨刀霍霍,期望斬除這隻金雞母,可以空出鳥籠來容納更高科技、高資本密集度的產業。當今年年初,勞動合同法、企業所得稅法、削減出口退稅等手段,撲天蓋地全面祭出,從珠江三角洲到長江三角洲的出口廠商成片倒地,真可謂哀鴻遍野,20年來為中國大陸經濟高速成長立下汗馬功勞的這一大群無名英雄,狡兔未死而功狗已烹,景況好不淒涼。
大陸經濟熄滅主力引擎,固然頓時從高空急墜而下;卻更苦了台灣的出口產業,令他們忽然之間失去了出口的對象,生產的目的已經消滅,他們將為何而戰?當金融海嘯接踵來襲,那真是船破又遇頂頭風,台灣出口產業的慘況,豈是其他國家所可比擬?目前我們已經見到若干領頭大廠紛紛減產,但這還是開始,再往後連訂單都沒著落時,可真該怎麼辦?
我們不能不感激這些大企業的領導階層宅心仁厚;面對半世紀來空前未有的衝擊,他們並沒有大開殺戒,大砍員工,而是從高層開始,以身作則地減少薪俸福利,並以每周多休一日無薪假之類的替代手段,削減全體受僱者的實質薪資;以這種同舟共濟、共體時艱的變通方法,降低了企業的人事成本,但保住了每一個員工,也就是每一個受僱者的家庭不致斷炊。中華文化的溫暖與人情味,在這樣的亂世,展現了與眾不同的價值。
但並非每個企業的受僱者都如此幸運。當做為支撐台灣經濟成長擎天一柱的出口產業忽然傾頹,整個台灣都一時黯然失色,失去了泉源活水,除了拜高油價之賜的自行車業,國內產業同時遭重擊;關廠倒閉者比比皆是,即使咬牙苦撐,營收也大幅縮水,養不起許多員工。於是失業率尤其是失業期間更長的所謂長期失業人數,乃直線上升,從明年開始,情況恐將日益惡化。
面對這個可怖的景象,行政院本已研擬「短期就業方案」與「中長期促進就業方案」等,預計從現在開始,四年總共可以創造20多萬個工作機會;但馬總統上周三突然宣布政府將推出「大型搶救失業計畫」之後,行政院立刻又加碼,原定短期就業計畫今明兩年各提供4.6萬、5.6萬工作機會,緊急增加為今明兩年各5萬及6.5萬個工作機會,預算也從原先的91.7億擴增為125億元。
對於總統關心民瘼、行政院如響斯應,當然應該肯定;然而這125億莫非民脂民膏,如今百廢待興,政府又勇於減稅,財政赤字更該慎重考慮,則好不容易挪出的寶貴經費,當然要錙銖必較,用在刀口上,讓每一塊錢都發生最大的功效。
但看看這些錢從何而來,這十幾萬個工作機會如何創造,我們就不能不搖頭歎息了。據政務委員蔡勳雄說,經費部分除了18.3億元尚在努力籌措之外,都是命令各部會攤派;而這11.5萬個工作機會,就是各個部會各顯神通,硬擠出來的職缺。
在嚴格的預算編列、各部會都各司要職的現實情況下,106.7億元卻可一聲令下、咄嗟立辦,本已十分可怪。但更可議的是,這11.5萬個工作機會,好不容易挪出經費來提供,卻無人聞問其效益如何,甚至是否真正有必要找人來從事。莫非這只像凱因斯學派那個笑話:找6萬人來挖洞,再找另外6萬人將它填平,只是為了發出125億低得可憐的薪資,讓難看的失業率略有改善?
除了這樣敷衍了事、美化帳面的做法,我們的社會當前還有太多經年累月無人理會的重要工作等待完成。有多少大城小鎮,素以市容醜陋、骯髒失序為人詬病;有如此巨大的經費能夠聘用11.5萬寶貴的人力,何不選定目標,逐一加以美化、綠化?或如我們之前所呼籲的,值此全球暖化深受疑慮、能源短缺愈演愈烈的時機,台灣做為太陽能相關設備的重要生產者,目前多晶矽行情大跌,僅及其高峰時的一半,若能選擇若干區塊的家戶屋頂,與廠商合作,並要求因量大而折價,並給予若干補貼,再僱用這11.5萬受僱者成為基本工作人員,也能發揮極大功效。
最根本的觀念是,台灣社會人才輩出、活力充沛、創意無窮,政府若真重視這項工作,即應甄選一個團隊,用心創意並廣徵大眾意見,設計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行動綱領,有計畫、有步驟、有做法地用人與錢;千萬別再責付各部會敷衍一下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