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彭百崇/文化大學勞動所教授兼所長(台北市)】 2008.10.25 02:46 am
日昨,國際勞動組織發出警告,面臨這波的金融海嘯,全球的失業人數至明年底將增加二千萬人,總失業人口將增至二億一千萬人。
主計處隨後公布的失業率馬上印證國際勞動組織的警告。九月台灣的失業率攀升至百分之四點二七,不僅比八月高,且是自一九七七年來增幅最大的一年。
對於如是縱深的失業問題,勞委會的作法卻是:即日實施「立即上工計畫」,以補助企業方式雇用失業勞工,每人每月一萬元,最高補助半年。這項措施,反映勞委會不懂病兆,以為只要在傷痛處敷上一層紗布,失業問題就可消失於無形了。
補助企業方式雇用失業勞工,實是一種自由主義學說的應用,其背後的意涵是:就業水準決定於薪資的價格因素。因而,補助企業、降低雇主的薪資成本,則得以促使企業增加就業量。
但是,台灣這幾年的平均實質薪資水準不僅停滯未漲,反而還呈現負成長的現象,九月份平均實質薪資負成長更高達百分之二點七。顯然,造成台灣當前失業問題的原因,並非來自於薪資的上漲。
另從九月份工廠關廠以及公司解散的情形來看,造成台灣當前失業的原因,亦非行政院簡單一句話說這是循環性失業即能解釋。亦因此,新政府以所謂的擴大內需方案來解決失業,已經證明其效果有侷限性。
行政院或勞委會的促進就業方案,若不能對症下藥,失業問題不但不會解決,可能還會因延誤而擴大。
當前雖然同樣面臨全球性的金融風暴,但台灣的銀行風險是全球第二低,受波及的程度應當有限。以超額儲蓄的經濟指標觀之,自二○○四年,台灣的超額儲蓄即逐年攀高,今年預估將上升至百分之九點五的歷史新高。換言之,併同當前的工廠關廠以及公司解散的情形,台灣失業的問題大致出自於勞動市場上影響就業的非價格因素,包括廠商行為的生產因素、企業組織的結構因素以及產品市場的需求因素。
此可對應國際勞動組織說法,這波失業浪潮將重創一般上班族,其中對汽車業、建造業、旅遊業、地產業及服務業的影響最深。同時,就國家別來看,對歐美出口國的打擊最大。而台灣經濟仰賴對美國的出口,世界排名第二。
今年剛出爐的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在得獎後的最新力作中曾揭示:「救經濟,發失業津貼刺激消費」。這是應用凱因斯的思維。但凱因斯思想卻是倡導以平等或福祉做為追求人類目標的手段,顛覆傳統自由主義以自由做為手段的一種思想革命。美國羅斯福總統的爐邊談話,是在散佈這種革命性的思想。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也即是在這經濟大蕭條之下率然實施最低工資。
因此,新政府必須要有新的思維來改造社會,並以此來救經濟。這是如同羅斯福總統新政般的偉大工程。而不是僅學皮毛在火爐邊開記者會,或買雙皮鞋、買些水果以為這樣就是消費救經濟;更不是即興做做「立即上工計畫」,即可解決如此棘手的失業問題。
此時,新政府若能順勢改造台灣,那麼台灣不僅能安然度過這次金融風暴,在金融風暴過後的新世界,台灣或能及早搶佔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