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2007.07.21王乾任/北市(文化工作者)
報載,今年大學的錄取率將高達九成三(一說九成七),平均只要國英數各拿十七分即可。不少關心高等教育的人士與新聞媒體對此憂心忡忡,但其實筆者不以為然!
大學門檻雖然下放,然而,指考排名名列前茅的菁英學校/系所學生資質依然優秀,好比醫學系或各類組第一志願,強者仍強,甚至因為網路與資訊普及的關係,培養出不少術業有專攻的少年達人。
如今大學生的性格特質,或許和上一輩不再一樣,但絕不是差而是異。也就是說,不模糊化的將二三十年前的大學定義和當前的大學拿來共量,而是以各校的今昔對比,才能夠看出真實的大學生素質現狀。
教育做為一種社會制度,目的在於幫助細密分工後的社會篩選並培養出不同特質專長之人才。我們的教育政策雖然為了創造虛胖的高等學歷數量而大幅開放大學,但在自由市場競爭之下,只不過將篩選機制從過去的聯考,移轉向就業門檻的面試,有能力者依然可以向上流動,無能力者即便沾上大學學歷,依然乏人問津。
至於中後段大學,眾人皆知那是開放學制升等下的的虛胖,並不是真的胖。這些大學比較像日本的二年制短大或者美國的社區大學,乃人人都可念,而唸了之後學生是否有實力得以闖蕩競爭日益激烈的職場,則要看自己在大學生活中是混是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