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26 【聯合報/記者羅嘉薇】
高職畢業的張先生在勞委會就業E網登錄資料,應徵奇美材料的工作,不久後接到人力銀行的電話,才知道這是一個人力派遣職缺,「辛苦工作還要被『抽佣金』?我不想考了。」
剛遊學回來的小諭聽朋友說青輔會在找專案助理,結果雇用她的是派遣公司。儘管未來一年的工作地點在青輔會,她口中的「老闆」,指的是青輔會的科長。
派遣勞工 去年40萬人
全球化浪潮催化企業採行彈性勞動制度,部分工時、短期人員、外包、派遣人力等「非典型雇用」在職場的版圖不斷擴大。據勞委會官方統計,去年台灣派遣勞工數約為13萬,但派遣業者指出,這個數字嚴重低估,實際上應在40萬之譜,而且快速成長中。
104人才派遣中心經理吳麗雪表示,經營人力派遣業務10年以來,「這幾年呈斜率60度成長。」今年開春以來的派遣業務量,較去年同期增加約一至二成,「未來企業可能把資源集中在約佔七成的核心人力,另外三成非核心職缺釋出,運用派遣。」
台大社會系副教授柯志哲說,派遣朝專業職、長期化發展,恐怕無法避免,職場新鮮人,正面臨「工作短暫化」處境。7月步出校門的社會新鮮人,面臨的求職環境,派遣將漸取代正職工作的機會。
面對派遣趨勢衝擊穩定就業,但企業主可以有盤算,勞工也可以有對策。吳麗雪強調,派遣工作的本質就是不穩定,「想著穩定與否,一定很痛苦,不如把派遣當做職業生涯的一個策略。」
晚上苦讀 派遣不加班
六年級的徐小姐,已透過派遣業者派出三次,每次半年,擔任行政助理。專科畢業的她希望升會計佐理員,晚上要念書,派遣的工作讓她不必加班。
像IBM、美國運通、微軟、易利信、惠普科技等外商,都是派遣人力使用大戶。藝珂人事顧問協理簡瑜瑩說,完全沒相關工作經驗的人要進有規模的公司,「很抱歉,現在沒有這種機會,除非經由派遣平台。」
想跨領域 不妨走這途
英國管理學大師韓迪(Charles Handy)曾分析企業將演化為「酢漿草組織」,分核心人員、外包工作、彈性員工三層。因應這種終身雇用制消失後的勞資關係,他也提出解答:為自己設計一個一個「多組合化生涯」(portfolio career),「收集」老闆,工作場所和分量由你決定。
想跨領域,不妨運用派遣。曾有一個程式開發工程師,透過派遣成功跨足金融業。簡瑜瑩說:「對派遣員工,客戶公司期待較低,要求不那麼嚴格,彼此磨合空間稍大。」
才庫人力資源經理倪麗文指出,大型企業運用派遣漸成熟,職缺已朝高階、專業發展,經常薪資、福利不遜於正式員工,差別只在沒有股票分紅;新鮮人不妨把派遣當跳板,藉此布局職涯。
但實情是,「轉正」的機會並不樂觀。許多派遣工作既屬非核心業務,編制員額就不可能再回來。柯志哲的調查顯示,派遣員工在要派公司內轉為正職的機會,不到四分之一,「抱著這個想法,可能要落空。」
履歷人脈 有助找正職
但也有職場新鮮人派遣進知名高科技公司擔任工程師,因為薪資福利都好,就抱著「拗下去總有一天等到」的心態,連續五年留在原職,結果終能如願。
即便不能轉正,派遣的履歷和人脈也有助找到另一個正職。吳麗雪說,其實工作不是找的,研究顯示,求職者最有效的管道是「親友介紹」,老闆若欣賞你的表現,自己公司沒缺額,也會把你介紹給朋友。
人總有安身立命的需求,如果一個員工被派兩年以上,派遣業者多半會主動關切原因,希望他考慮不如派遣條件優渥的正職機會,安定下來。「否則他對自己職涯的看法可能變得很負面,感染其他同事。」簡瑜瑩說。
任何職務都可能派遣化嗎?倪麗文認為,絕不至於發展到這地步,畢竟企業會擔心業務機密如何確保,核心價值又如何維繫。
新三角關係 還待摸索
柯志哲表示,雖然有缺乏歸屬感、低忠誠度,而且可能影響正職員工士氣和向心力等弊端,又無專法可依,企業以派遣因應激烈競爭,已勢不可遏;這類「可拋棄式(disposable)員工」,儼然成為職場的「新弱勢團體」。
怎樣讓勞工、派遣公司及用人單位的三角關係等邊而公平,讓勞工也能從資本家的遊戲中找到為自己累積籌碼的空間,台灣社會,才剛開始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