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2007.01.23 彭漣漪
主計處昨天發布人力資源及薪資統計調查,表面上看來一片大好,去年失業率是近六年來最低,長期失業人數也是六年來新低,就業人數年增率1.7%,則是十二年來的次高水準,全年勞動參與率是57.9%,是七年來新高。
主計處還表示,雖然十二月的數字還沒出來,預估全年實質經常性薪資年增率可望正成長,將是近3年首度由負轉正。近兩年來薪水族哀哀抱怨「什麼都漲,就是薪水不漲」的痛苦,似乎得到一點舒緩……。
但是,官方調查數字表現這麼好,為何許多民眾的心裡感受不到?有不少人對經濟環境、消費信心、甚至就業環境,還是存在悲觀的氣氛?
原因就在於,就業狀況在「量」的方面表現不錯,但在「質」的方面,卻不完全是這一回事。其中,有很嚴重的行業差別,這些現象,被掩蓋在一個概括的平均數中。
以行業失業率來看,傳統產業就業機會是減少的,農業也減少,增加的是服務業及高科技業。就業機會並非全面大好。再以平均薪資為例,熱門行業和夕陽工業天差地別:最好的是石油及煤製品業,平均月薪為7萬7682元,最差的是家具裝設品業,為2萬7995元,差別近三倍。
高科技業當然是一片大好,電腦通信及視聽電子產品製造業平均月薪為4萬4350元,這還沒算上以股票方式給付的實質員工分紅部份。最差的家具業,平均月薪大約只有電腦通信業的一半。
此外,穩定的完全就業狀況已被非典型就業打亂,保障不如傳統全職員工的臨時工作、派遣工作不斷增加。未來不穩定的就業狀況只會愈來愈多,因為企業因應激烈競爭,必須進一步減少成本,人力通常是最先砍的項目。
拆開總體數字,分析各別產業有不少難看的數字,雖然有些是全球化下的必然結果,但如果執政黨只顧著政治鬥爭,不拚經濟,長遠下去,恐怕連表面上的整體數字,都不會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