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台灣失業勞工聯合總會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社會團體【台灣失業勞工聯合總會】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相關文件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失業研究】失業對家庭的影響與因應之道
 瀏覽4,696|回應0推薦1

tb008939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筆記阿本

藍科正 / 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副教授 

失業,可說是許多家庭目前正面臨的難題與夢靨。

但與其坐困愁城,不如打起精神,積極面對。

我國近年來的失業率皆逾3﹪,不景氣的陰影籠罩全台。最近幾個月更頻傳失業者自殺的報導,令大家高度重視失業的影響。本文從家庭收入、心理和行為層面,討論失業對家庭的影響,分析再受雇、創業、與再進修的選擇內涵,並提醒讀者多利用政府提供的資源,以為因應失業之用。

失業現象的廣度與深度影響甚深

自1994年開始,我國的總體失業率即慢慢提高,到了1999年7月時,失業率即超過3﹪,今年一月則為3.35﹪。若與1980年代的失業情形比較,這一波的失業特質顯示,國中及以下教育程度者的失業率呈增加趨勢,大專及學歷以上者呈下降趨勢;女性失業率原高於男性者,卻自1995年起,變成男性失業率高於女性者。近兩年來的失業內涵則出現中高齡者占失業者全體的比例有提高傾向,白領失業者也漸多。

且在我國大量引進外勞(超過32萬人)以及勞力密集產業漸漸喪失全球競爭力的環境下,低教育程度失業者不容易再就業;處於工作內容快速變遷和勞基法強制退休金制度下,中高齡失業者也不容易轉業;而全球景氣低迷、電子、資訊產業萎縮、股市不安定等氣氛中,白領失業者亦難迅速找到適當的工作。因此,失業者的失業週數有大幅延長之勢(例如,1980年平均的失業週數為15週,2000年則為26週)。

失業程度加深與廣度擴大的結果,令大家普遍感受到不景氣的衝擊。最近又因媒體報導失業者自殺的案例增多,有些是父母攜子女共赴黃泉,致各界更憂心失業問題的嚴重性。

失業對弱勢家庭影響層面廣

喪失穩定的工作收入是失業對家庭的首要影響。假使失業者原先沒有足夠的儲蓄,且無其他家庭成員就業收入的挹注,或者缺乏富有的長輩,則家庭經濟將迅速陷入困境。單親家庭的戶長失業,或小家庭夫妻原先同時就業者若同時失業,其處境更為艱辛。對於大多數勞工來說,工作收入是唯一的財源,一旦失業,就難以維持原先的生計。即使小康的勞工曾投資股票或房地產,不景氣下變賣資產將有鉅額損失,有些人會捨不得,只好撙節支出或借貸度日。較幸運的失業者也許有來自原雇主發給的資遣費、離職金、或政府提供的失業給付、失業救濟、社會福利等,但絕對低於原先就業的收入,亦僅能短期救急。

收入驟減的期間如果拉長,那麼,子女教育花費的提供,以及房屋、汽車之類貸款、信用卡使用額度和人身保險費的按期償付等,都會出現問題。不過,這種壓力也蘊含著正面意義:家庭的財源支配恰可利用此時機,重新檢討,排除浪費;家庭成員會更感受到休戚與共,提高凝聚力。

其次,心理情緒的不穩定是失業對家庭的第二項影響。蓋失業者易產生沮喪、挫折的心理,假使缺乏適當的情緒管理機制,易衍生自怨自艾、自我放逐、夫妻吵架、打罵子女、鄰居失和、抱怨社會等症狀,較嚴重者會出現自殺、甚至是搶劫、殺人、放火等犯罪傾向。失業者心理的變化會衝擊家庭成員的人生觀、彼此間的相處態度及人際關係。此種氣氛的蔓延可能影響在學子女的學習情緒、學習效果與未來的職業選擇偏好。

凡事禍福相倚,倘若失業者以健康的態度面對失業,不計較一時看似有失面子的挫折,而虛心檢討再就業的方案,並藉失業事件對子女進行機會教育,則失業的危機威脅會減弱,且能激發子女更珍惜學習資源,更努力用功。

再者,失業者家庭成員行為的變化是失業對家庭的第三個影響。一來失業者的自由時間增多,其如何利用自由時間會成為家庭成員參考的樣例,包括失業者是否積極嘗試尋找再就業之機會,以及如何排遣多出來的時間(如會否因失業而借酒澆愁、吸毒、沈迷賭博,或改變睡覺、作家事、看電視、出外旅遊等行為)。二來家庭成員如何對待失業者,會型塑失業期間的家庭關係。例如,適度的包容會紓緩失業者承受的壓力,從而可避免失業者行為的偏激,適時的支持與輔導(如鼓勵參與心理諮商或轉業職訓)有助於失業者投入再就業工程,不當的譏諷或責難可能促成失業者的偏差行為。

正確態度 因應失業

以上的說明顯示,失業者本身及其家庭成員是否健康地看待失業,以及失業致家庭收入減少的程度,將是決定失業對家庭影響的關鍵因素。欲對失業抱持健康的態度,宜建立勇敢面對挑戰、視危機為轉機的人生觀;家庭教育宜強調共存共榮、珍惜資源、幫助弱者、回饋社會、知識就是力量等觀念。倘若失業者無法保持健康的心態,應不忌諱地尋找專業的心理諮商,如家扶中心、張老師、心理醫生等所提供的服務。

因應收入減少的治本之道是重行就業,俾增加收入。此又可區分為再受雇與自行創業。若想再受雇,失業者必須知道適合自己的工作機會在那裡。為蒐集這方面的訊息,除了透過親友介紹、報紙廣告與網際網路管道之外,亦可前往各地公立的就業服務站或就業服務中心登記。為縮短失業期間,失業者宜適度調整「錢多、事少、離家近」的條件。特別是在全球化程度加深之際,工作地點較不再是永遠固定於某地,而是經常隨企業需求轉移工作地點。不過,失業者尋求再受雇的過程中,需提防受騙,且不宜進入非法的行業,以免後悔不及。

創業是失業者再就業的另一條路。對中高齡者而言,尤其如此。此時,失業者應仔細考量創業市場的前景與風險,自己對該行業的熟悉程度,以及資金的機會成本。但中年創業的挑戰包括:每月收入的變動較受雇者為大、誤將手上的現金(大部份僅屬過水性質)全當做收入、尚未充分掌握管理竅門就擔任起老板、低估自有資金或店面的代價、投緣的合夥人難尋等。不景氣時機下創業,應該較景氣時更為謹慎,千萬不要為就業而創業,亦不可急躁。蓋倘若創業失敗,不只是沒有收入而已,還得揹負債務。

假使再受雇不易、創業條件不成熟,則失業期間的第三種選擇是參與新世紀較屬主流的技術訓練,或再進修以拓展尋職空間。欲察知較易就業的主流技術,必須經常吸收新知,了解那些行業與職業較常招募新人,並從自己既有的技術為基礎,去思考可提昇或轉換的空間。如果原先就業的行職業都屬衰退趨勢,則可配合自己的興趣去選擇主流的技術方向。但在全球化的發展下,外語和電腦能力是任何主流技術的必備工具。

對於低教育程度的失業者來說,其可選擇的主流技術相當有限,故宜考慮以再進修的方式來提高自己適應新世紀的能力。畢竟,教育程度一直是我國企業甄選新人的第一道標準。必須負擔家計的人以及中高齡者或許會認為,這項建議不可行,蓋無法再去做全職的學生,且對外語和電腦的學習會害怕。可是,只要產業的全球化趨勢不變,低教育程度者很容易被替代的現實始終存在(到處可見的外勞即是明顯的例子),且會加深。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只要願意開始,絕不嫌晚。如果因就業不易而提前退出勞動市場,非但對社會是一項損失,個人老化的速度也會加快。

為有效因應失業,我們平時就要注意政府對失業者所提供的資源。例如,附屬於勞工保險的失業給付如何請領、有何資格限制(投保年資滿一年的非自願性失業者可申領六個月的失業給付,無終身申領的上限),政府辦理那些職業訓練、如何申請參加、職訓期間有多少津貼,創業貸款如何申請、利息補貼多少,目前大規模推動的永續台灣就業希望工程是否有合適的工作機會,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提供那些多樣的服務等,都只要詢問居住地的公立就服機構,便可得到相關訊息。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將可紓緩失業的衝擊,並有助於再就業春天的來臨。

扶幼季刊117期   2001/5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272&aid=1979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