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白富美】 2006.12.04 02:02 am
台灣家庭所得平均成長去年僅有0.4%,儲蓄減少2.6%,物價上升2.3%,家庭實質所得是負成長。惟美林集團亞太財富報告指出,台灣的富裕人士去年還增加6.7%,財富也都有穩定增長,這些數據與趨勢大師大前研一的「M型社會」相呼應。讓自己從M型的左邊(貧窮)、跨入右邊(富有),或避免墮入M型塌陷區,妥善理財是關鍵。
家庭儲蓄減少、所得下降
曾幾何時,台灣才被全球奉為經濟奇蹟,才數年光景,台灣步日本之後要邁入「M型社會」。不管相不相信,數字會說話,普羅投顧總經理黃賢楨引用主計處統計指出,台灣經濟近年持續成長,這些成長幾乎無法為台灣家庭增加財富,以2005年台灣家庭平均可支配所得是89.5萬元,較上一年微幅增加0.4%,儲蓄卻只有19.3萬,比上一年減少2.6%,加計物價上漲,台灣家庭實質所得成長是負的。
家庭實質所得沒有增加,更可悲的是台灣利率愈來愈低,1年期牌告定存利率才2%,薪資成長越來越慢。主計處統計顯示,去年台灣人總所得只增加0.7%,以細項來看,一般受薪階級報酬增加1.2%;雇主也沒有特好,產業主所得縮減3.6%,財產所得收入是衰退4.5%;當「寓公」的租金收入也僅成長0.1%。
富人財產增加、投資加大
若對照美林與凱捷顧問公司年度「亞太區財富報告」,台灣2005年富裕人士增加6.7%,這些人財富總額為1,900億美元,雖然成長力道不若南韓、印度、新加坡、印尼或香港,增長仍算穩健。
普羅投顧新金融商品資深經理王碧瑩分析,美林世界財富報告或亞太報告都指出一種共同趨勢,富人得以更加富有,拉大貧富差距,關鍵就在富裕人士明顯提高股票與另類投資的比重,2005年富裕人士將資金放在現金和存款比重,只有13%,股票比重高達三成,另類投資達20%。預期2007年,現金/存款將只占11%,另類投資會拉高到22%,股票則達31%。
富人聚財術從主計處統計也可以窺見,主計處將台灣家庭財產所得分為五大類,再比照他們的收入來源,可以發現富有者投資的比重越高,也比較不依賴利息收入。
年底回顧,許多媒體理財調查也出爐。智富Smart雜誌調查指出,台灣過去五年來平均幸福指數(快樂指數減掉痛苦指數)幾乎貼近原點(0.05%),近三年台股表現落後國際,受訪的台北縣市民眾52%選擇不投資,獲利在一成以上者不到20%。
理財偏悲觀、定存為主
智富調查也指出,民眾理財行為超保守,48%以銀行存款為主,買股票和買基金者占受訪比重為27%和20%,理財態度上,50%愛訪者認為老實上班,才是致富之道。比照上海的樂觀積極,台北民眾理財觀偏悲觀保守,如坐大悶鍋。
普羅在第三季做了一項國人財富調查,針對1,679位受訪者調查有類似的發現,普羅財經行銷企畫部協理陳若雲指出,八成民眾過去五年習慣從事類固定收益型商品(儲蓄型保單、定存、債券和房地產)的投資,至於未來一年投資計畫,仍以定存為首選(高達33%)。
摩根富林明執行三年多的「台灣投資人信心調查」,11月最新調查結果,卻與前述兩項調查很不一樣。摩根富林明投信副總經理石恬華指出,11月台灣投資人信心指數回升,台灣人最看好全球經濟景氣,這項指標指數達130.6、係過去15次調查的歷史新高。
投資海外增加、累積財富
摩根富林明台灣投資人信用調查,係在10月4日到11月4日對1,068位台灣地區20歲以上投資人(不包括定存和保單者)所做的電訪,調查結果指出,投資行為上,台灣人布局海外比重穩定增加,逾33.5%受訪者近一年曾賣買海外基金,遠高於國內20%;近半年海外投資獲利者達65.8%,投資台股賺錢者也有39.5%。
人絕對不要跟錢過不去,與其呆坐大悶鍋、跌落M型的塌陷區,AIG友邦投顧董事長魏寶生說:「工作賺錢之外,理財才是財富累積的最大關鍵。」魏寶生在2004年房地產低檔時,投資小套房,如今房價飆漲,獲利可觀,另外他也每月都定期定額投資基金,靠著穩扎穩打,替自己累積退休金,他的理財心法是:在合理的報酬,長期穩定投資,才是邁向財富的康莊大道。
【2006/12/04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