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台灣失業勞工聯合總會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社會團體【台灣失業勞工聯合總會】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相關新聞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去年貧富差距50倍 歷史新高
 瀏覽833|回應4推薦1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筆記阿本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專題報導】 2006.12.03 03:28 am  
 
逛街 光看不買
精品店及大型購物中心在全台各地一家家地開,但國內家庭所得減少,實質購買力大減,不少人逛購物中心只看不買。
記者胡經周/攝影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去年家庭平均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的差距,首度超過五十倍,創下歷史新高。

主計處的數據,過去六年來,處於社會最底層的近七十萬戶家庭,其薪資收入逐年遞減,從民國八十九年的五萬兩千八百廿元,一路下降到去年的三萬四千八百六十六元,平均每月不到三千元。

反之,高居社會金字塔頂端的七十萬戶高所得家庭,薪資收入則從六年前的一百六十二萬一千七百四十七元逐年向上,去年平均為一百七十四萬一千六百六十元,平均每月超過十四萬五千元。

貧富差距愈拉愈大,無怪乎,駭人聽聞的家庭悲劇層出不窮,因為對許多人來說,日子根本是「過不下去」。

小玲(化名)任職於某外商企業,每年總有為數可觀的年終獎金與紅利。不過,今年的銷售情況異常冷清,主管日前暗示大家,今年可能沒有年終獎金了。

另一方面,主計處日前剛公布國內最新的經濟成長率數字,預估今年全年為百分之四點三九,明年預計有百分之四點一四的平穩成長。

「到底都是哪些人在賺錢啊?」小玲一點也感受不到今、明兩年,國內經濟還有「保四」的實力。

中央研究院院士于宗先在最新一期的「經濟前瞻」月刊中撰文指出,雖然過去六年來,國內家庭所得總額衰退幅度不大,但相較於前一個六年(民國八十三至八十八年)平均百分之三點五七的成長率,也難怪,一般人總有入不敷出、賺錢不夠花的無奈感。

更別提在八十年代「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中,國人的家庭所得總額,平均每年都有逼近兩位數的成長率。

雖然國人今年前三季的平均薪資為四萬五千零廿四元,雖然較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零點六七,但若是加計同期百分之零點八三的物價因素,實質平均薪資反而衰退百分之零點一六,代表受薪階級的購買力依然持續下降。

這樣的情況,有點類似日本經濟學者大前研一所提出的「M型社會」,亦即,在全球化趨勢下,富者因掌握資源與機會,大賺其錢、財富快速攀升;但中產階級卻逐漸失去競爭力,進而淪落到中下階層,使得整個社會的財富分配,明顯分成兩大區塊,左邊的窮人變多,右邊的富人也變多,但是中產階級忽然陷下去、不見了。

于宗先研究指出,M型社會不見得已經形成,不過,社會大眾普遍變窮及貧富差距兩極化,的確已經成為過去五、六年來的常態。

【2006/12/03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272&aid=1973140
 回應文章
小老闆錢歹賺六成家戶變窮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陳一姍/台北報導

上班族薪水不漲苦,小老闆賺錢減少更苦。主計處上周公布最新家戶收支調查,出人意料,去年失業率降破四%,但平均家戶可支配所得卻只成長○.三七%。仔細分析成因,開雜貨店、計程車司機、甚至醫師等產業主所得下降,是導致六成家戶基本所得不增的主因。

根據主計處定義,家戶基本所得,包涵受雇薪資所得與產業主所得兩種,是每個家庭最重要的收入來源。產業主所得是指,戶內成員經營「非」公司企業的獲利,通常是指一些獨資、合夥的小店鋪,也包含自行執業的計程車司機、甚至律師、建築師、醫生等專業人士在內。

內需不振,市場結構改變,使得小老闆成了利潤被擠壓最嚴重的一群人。「油價一直漲,計程車已經七年沒漲,現在只能苦自己。」一位台灣大車隊的司機對在信用卡公司工作的客人抱怨。

司機說,車隊總公司每次與信用卡公司談的打折優惠,成本全是計程車司機在吸收。譬如:講好打九折,少一成收入,總公司不會補給你,連跟車行拿空白收據一本都要二十五元,自己吸收。

另一家婦協車隊,去年原本一度醞釀夜間不再打折,後來因為競爭對手要打折,討論到最後還是決定維持折扣價。

一家被家樂福量販店、燦坤夾殺的家電行老闆說,量販店銷售貨品牌子比自己齊全,加上採購量大,還可以要求廠商做折扣促銷,逼得小零售商除了主打維修、服務,還是得多少降價一點,利潤薄一點,才能跟量販店競爭,價錢根本漲不動。

「中間商利潤被壓縮的情況已經兩、三年了。」主計處官員說。從躉售物價來看,自民國九十二年起,原材料物價年增率都是二位數,但到了最終產品售價卻只剩下○點幾的上漲率,廠商能做的就是壓縮自己的利潤。

行政院高層官員說,在行政院決定油價、水電價調漲時,中間商、零售商利潤可能被擠壓,是政府最擔心的問題。

從數字看,去年依可支配所得五等分台灣的家庭,所得最低、次低與第三低的六成家戶,產業主所得都減少。因為這個原因,去年比較,台灣所得最低的五分之一家庭基本所得只有一三.六萬,比前年少了約六千元;次低家庭基本所得四三.七五萬,比前年少了六千;第三低的家庭基本所得六八.五萬,比前年少了一萬二千元最多。

依戶長職業別分類,包括戶長是專業人事、民意代表、企業主管與經理人的家庭,產業主所得也下降了。

「有些醫生已經在吃憂鬱症的藥了。」一位桃園新開診所的醫生娘說。在健保改為總額給付制之後,昔日高高在上的醫師,也成了每天為填表單、計算病人人頭,成為庸庸碌碌的一群人。

為控制醫療成本,小診所實際收入減少。這位醫師娘說,據她所知,不少醫生因為壓力太大,都在吃抗憂鬱的藥物。

在大型企業、內需不振的擠壓下,小老闆的日子,過得真不比上班族輕鬆。

2006.08.20  中國時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272&aid=1982966
投資出走 消費不振 悲歌才開始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陳一姍/特稿

年頭真的變了!變得當伙計比當老闆還輕鬆些。民國九十一年台灣貧富差距大,失業大軍成了社會與政府的最痛。原本大家期待失業率降破四%,貧富差距可以改善,結果卻不如預期。

過去兩年,扣掉物價上漲,實質薪資負成長的新聞,屢屢讓上班族痛徹心扉。結果,真正的苦主是這些小老闆。

分析這群小老闆的光譜,不論是雜貨店老闆、計程車司機、律師、醫師,多半是倚賴台灣內需市場的人。

這群人沒辦法像大企業走出國際,用全球的資源,賺全球的錢。只能跟著台灣內需成長率沉浮。而這個數字,告別九十年代,經濟成長率五到七%以上的高成長之後,近五年在二.五%到三%上下。

更可悲的是,這三%在卡債風暴後證明,還有七十萬卡奴泡沫灌水的成分。最新數字顯示,腳踏實地之後,今年台灣內需成長率只剩一.七%。

各行業不同,每個小老闆困境不一,解決方法也不同。但提振內需,第一要務是整個經濟要有新產業、新活水。

由於兩岸政策侷限,台灣經濟長期處於單向失血階段,投資走了,錢走了,消費走了,業務也走了。大陸觀光客不來,在大陸壯大的台商回不來,搬走了人也不回來,內需市場自然乾枯。

台灣受害於大陸崛起的全球化浪潮裡,無法抵擋,卻無法把全球化的好處,帶進來給台灣人民。小老闆的悲歌才剛開始唱,希望別唱太久才好。

2006.08.20中國時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272&aid=1982963
正視國人變窮、貧富差距擴大危機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日昨,行政院主計處公布了去年度的「家庭收支調查」,顯示去年國內每戶實質所得較前一年減少,也就是全體國人變窮了,同時社會上的貧富差距現象沒有改善,仍然是貧富懸殊。主計處的收支調查報告,除了證實台灣經濟每下愈況外,也印證了朝野大眾的直覺感受:人民財富普遍縮水、生活日漸艱難。面對如此困局,我們再次呼籲扁政府好好拚經濟,在野黨好好監督執政黨拚經濟,至於其他一切作秀性質的政治性活動,最好能省則省,以免浪費國家資源,也弱化了朝野拚經濟的決心及努力。

要測量家戶所得是否減退,理論上有很多指標。我們首先從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實質減少來探討。依據主計處的收支調查報告,去年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為八九.四六萬元,較前年增加○.四%,但減除去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二.三%後,每戶實質所得反而比前一年減少一.九個百分點,也就是大家都變窮了。再以中產階級儲蓄金額變化來說明。去年,中產階級每戶家庭儲蓄金額降到九.○四萬元,民國八十二年高峰時為一五.一八萬元,八十九年民進黨執政時尚有一四.三八萬元,此後景況日差,九十年為一一.○六萬元,九十一年為九.六三萬元,九十二年為九.四七萬元,九十三年為九.七二萬元。即使以每戶家庭消費支出為指標來看,台灣人民普遍變窮,或者說因為資產縮水而花用撙節,也很容易得到證實;去年,台灣家庭每戶消費支出為七十萬元,成長率僅為一.二二%,比不上消費者物價上漲率的二.三%。

大多數國人變窮,原因可能有很多,最直接,影響也最顯著的應該是收入減少或不增加,以及手上的資產譬如房地產或股票價值變低。前者與我國經濟情勢息息相關,不管是官方宣稱達成四%或不到四%的經濟成長率,但在民間,尤其是一般支薪階層,去年或最近幾年來,因為景氣低迷,大多數領薪水的上班族,只要能夠不被辭退或資遣,薪水零成長乃至減薪,都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內,收入減少或不增加其實是常態。後者,雖然幾個優質地段的豪宅售價一再飆升,但大多數房地產的行情漲幅有限;股票行情則是起起伏伏,普遍而言投入股市者虧得多賺得少。在收入及手上資產價值不增反減,但支出,包括個人及家庭支出普遍上揚的情況下,國人要不變窮都不可能。

因為產業、經濟不振,全國資產縮水,如果能夠平均分配由全民承擔,大多數人應可忍受,因為俗諺「不患寡,而患不均」。問題是,全國財富減少,原本屬於經濟弱勢族群的窮人更窮,但卻有少數人的財富仍然增加,仍然揮金如土,屬於經濟問題的所得分配問題,正在逐漸轉化成社會、政治問題。依據主計處調查報告,去年台灣有七百二十萬多戶家庭,若依可支配所得高低排列分為五組,最高所得組年家庭收入為一八六萬元,最低所得組年家庭收入為二五萬元,差距高達七.四五倍,經過政府租稅及福利支出的「所得重分配」調整後,差距仍是六.○四倍,比前一年小增○.○一個百分點,顯示國內貧富差距仍然嚴重。坦然言,貧富差距擴大舉世皆然,聯合國「二○○五年世界社會情勢報告:不平等困境」指出,已開發世界的十億人口擁有全球百分之八十的國內生產毛額,其餘的百分之二十則由其他國家的五十億人口分配」、「全世界百分之八十六的消費活動,集中在最富裕的百分之二十人口,最貧窮的百分之二十人口,僅占全球百分之一的消費活動」;在亞洲,以吉尼係數衡量,貧富差距只有日本的四.八倍較我國緩和,其他如新加坡、南韓等都比我國差。但我們必須指出,「人往高處爬」,為了大多數民眾的福祉,政府仍有迫切必要消除或緩和貧富差距。

因為全民日窮,消費意願及能力降低,主計處下修今年民間消費成長率,由二.五四%降低為一.七一%;消費減緩,經濟當然缺乏動能,國人的收入及所得難免更拮据。我們悲觀預期,消費減少、經濟放緩、貧窮惡化,很有可能形成惡性循環。如果再加上貧富懸殊作祟,階級對立及仇恨勢必加劇,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很有可能夢魘隨身,朝野能夠忽視而不儘快採取有效對策嗎?

2006.08.19 工商時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272&aid=1982959
話題》傾斜的社會
推薦1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筆記阿本

【經濟日報/費家琪】 2006.12.04 03:32 am 
 
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去年家庭平均最高與最低收入的差距,超過50倍,創下歷史新高,顯示台灣社會走向兩極化的發展,在貧富差距愈來愈懸殊的情況下,將讓社會發展更加傾斜。

貧富差距現象不僅出現在台灣,在亞洲地區的國家都愈來愈明顯,例如中國與印度等地。最近幾個主要的拍賣市場上,都可以看到拍賣展品屢屢創下天價,而且買家多半來自中國、印度等國家,例如香港佳士得才拍賣出一隻收藏家張宗憲珍藏的18世紀御製瓷碗,以1,940萬美元寫下清朝瓷器拍賣的全新紀錄,也讓佳士得咋舌亞太區買家的出價手筆。

但在中國、印度卻有不少生活困頓的民眾,一天可支配的金額只有2美元,打拚整日求取的是最基本的溫飽。

台灣的情況略有不同,新興國家在經濟快速崛起之際,難免會出現貧富差距過大的情況,台灣原本的貧富差距並不懸殊,反而是近年來才出現不斷拉大的現象,打開報紙,常看到全家吞炭的新聞,令人怵目驚心。

貧富差距拉大的原因何在 政府常歸因企業西進大陸,使得主力消費人口離開台灣,但這絕對不是真正的原因,因為全球企業都在前進大陸,也不見其他國家有同樣的情境發生。

正視許多壯年失業人口的問題,對症下藥,才不會讓台灣未來成為台勞的輸出國。

【2006/12/04 經濟日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272&aid=1974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