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通常是指在某種文化背景下,一個人如何表現其性身分。性別反映個人企圖符合文化上的規範,而社會也將其預期加於個人。性別通常被認為是人類特有的,所有的物種都有性,但只有人類有性別。但是,如果您同意,我想將性別的概念也運用到非人類的物種上。我建議這樣定義:性別是一個有性個體的外觀,行為,和生活史。一個身體當被依照所產生的配子大小而分類時就是有性的。因此,性別是外觀加上行為,一個生物體如何使用形態,包括顏色和形狀,加上行為來完成性的角色。
現在我們可以以相當於人類的性別研究來探討其他的動物(還有植物!)。所以我們會問:其他的物種在性別表達上有多麼多樣?讓我們來看看一些最受歡迎的刻板印象。我們主要會看脊椎動物,不過非脊椎動物以及植物具有更多的歧異性。
一個生物個體終其一生只能有一個性別。錯。大部分的植物,以及或許半數的動物是雌雄同體,或者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性。這些個體在他們的生命中可以製造大小兩種配子。
平均來說,雄性的體型比雌性大。錯。有很多物種,尤其是魚,雌性的體型比雄性大。
雌性負責生下後代。錯。有很多物種,雌性把卵產在雄性的腹袋,由雄性培育到出生為止。另外也有很多物種事由雄性而非雌性照顧巢窩。
雄性具有XY染色體,雌性具有XX染色體。錯。在鳥類,包括家禽,如雞,是相反的。其他很多物種,雌雄性的染色體沒有不同。所有的短吻鱷及大型鱷魚,一些烏龜及蜥蜴,還有一些魚類,性別是由卵生長時的環境溫度決定。雌性把卵產在陰涼處或陽光普照的地方,以控制後代的性別比例。
世上僅有兩種性別,對應到兩種性。錯。許多物種有超過三種性別,兩性各有兩種以上的型態。
雄性與雌性的外觀不同。錯。某些物種的雄性與雌性幾乎無法區別。另外有些物種,雄性有兩種以上的形式,一種看起來像雌性,其他的則與雌性不同。
雄性有陰莖,雌性會泌乳。錯。雌性斑點鬣狗具有一種外觀與雄性陰莖完全相同的構造。馬來西亞與婆羅洲有種狐蝠,其雄性具有製造乳汁的胸腺。
雄性控制雌性。錯。有些物種是雌性控制雄性。而有其他更多物種,交配是雄性雌性之間互動配合。雌性有可能喜歡也可不喜歡優勢雄性。
雌性偏好一夫一妻,而雄性喜歡拈花惹草。每種物種不一樣,雄性或雌性都可能喜歡拈花惹草。終身一夫一妻的狀況很少,即使是一夫一妻的物種,雌性也可能提出分手轉而追求更高階的雄性。
像這一類人們認為是「自然法則」,其實在生物界並不具普遍性的性別刻板印象,甚至可以舉出更多例子。不過,讓我們仔細觀察這些生物的生活,看看他們的所作所為對我們而言到底有沒有道理。準備好喔,我們要探索讓人驚訝的生命之謎了。
要注意的是,因為我們將性別定義成生物體如何表現和扮演他們的性角色,我們也就能依照每個物種的特色來定義「雄性化」與「雌性化」。雄性化與雌性化分別代表大部分的雄性與雌性所具有的特性。不過也可能會出現跨越性別的外表與行為。舉例來說,若是大部分的雌性身上具有垂直斑紋,而雄性沒有,那麼一個有垂直斑紋的雄性就是「雌性化的雄性」。若是大部分的雄鹿有角而雌鹿沒有,那麼一隻有角的雌鹿就是「雄性化的雌性」。
政治上來說,將雄性雌性依照配子大小作定義,可以讓社會上的性別種類與生物學上性的二元性脫鉤。我們不需要為了質疑是否所有生物體的性別都可以依照性做二元劃分而否認在生物學上雌雄的差異具有普遍性。特別是人類,即使人類的精子與卵確實差異極大──大小是一百萬比一,整體人類的性別二元性並不是截然劃分的。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