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文章稻柏臨羊排(3): 後語-人真的要吃的這麼辛苦嗎? 前言: 幾個月未犯的胃痛又開始了, 四點多胃酸在衝入喉嚨與口腔中, 一股灼熱感與強酸把自己嚇醒了. 很累, 很想睡, 但是躺著躺著還是睡不著. 想想該繼續躺, 還是起來喝點東西, 或是吃點順暢點的食物. 走到樓下廚房, 又不知該喝什麼? 無助的我, 很想吃個Haagen-Dazs 咖啡冰淇淋,但是又怕被罵. 喝杯水, 又上了樓. 開了魚缸的燈. 看看上禮拜大力換水的魚缸是否穩定了. 否則, 再出個差, 魚兒與珊瑚又要出狀況了. 水的酸鹼度與鈣質都正常, 水質也清多了, 應該可以放心.
五點半了, 回去睡又將醒不來, 還是上網看看. 辛巴威又動亂了, 我的朋友S 才剛從那回來, 他的擔心成真, 又不知道會有多少少年兵要投入內戰了. 我想, 今年S快進入季後賽的夢幻籃球賽,大概又會被拋諸腦後了(take a backseat). 剛慶祝春天來臨的加州, 竟然馬上就因為一台車燃燒又爆發已經燃燒了二千英畝的森林野火.
該寫什麼呢? 星期六的晚上, 房地產智多星Todd 與家人來我家 過了一個 "西班牙紅酒=> 馬勒的九號交響曲 => 加州紅酒=> 稻家牛排,羊排大餐 => 貝多芬的英雄=> 白遼士的夢幻交響曲=> Wii電玩大戰 => 法國紅酒=> 戈諾堡博物館的收藏對話 => 柴可夫斯基的悲愴 => 巴哈的大提琴" 多年來最豐富的夜晚, 本來想寫的, 但是, 那種兩家父母為玩電玩的小孩打拳擊而在幻想交響曲樂聲中瘋狂加油的"低級"的快樂, 與其他時間對話的豐富與深度,可不是我趁上班前空檔可以寫完的.
還是寫我的: 稻柏臨羊排(4) 吧! 為何這篇對我如此重要呢? 去年, 我從小敬佩,養生有術的彭伯伯,因為直腸癌去世了. 在他病危時與他聊天, 談到他這輩子的遺憾, 他說 一生中的起起伏伏都看開了, 但是, 二,三十年前, 他因為聽說動物性脂肪的壞處, 而每天早上改吃植物性奶油配土司麵包, 沒想到植物性的"合成"奶油,過食也會造成直腸癌. 我希望寫這一系列, 能夠將我做科學研究的經驗與大家分享我對營養學的觀感. 先打開音響, 放放祖克曼與紐可魯格演奏的貝多芬第五號的小提琴奏鳴曲,希望我的胃痛會減輕些(我深信古人有以音樂治療疾病的研究).
正文:
大家有沒有想過: 從何時開始,人類才對食物的定義開始改變了?
與我年紀相近的人應該記得,小時後能有肉吃就是幸福了, 哪能挑食? 在台灣的人們急著推翻老祖宗的"智慧", 將食物中的鍵接好好了解之前, 西方的營養學已經侵入了我們的自然課本, 又因為當年的媒體開始報導一些"健康"新知, 對愛吃的台灣人,營養學成了其中一個熱門話題 .但是可惜的是,我們卻無法好好的上一堂包括"營養學史"的"營養學".
久而久之, 一些未經深入探討的"假設" , 更是深植入我們的腦中.二,三十年來, 我們買菜的地方從傳統市場變成超級市場, 我們吃的東西從食物,變成化學製品. 人類的生活習慣在無形中改變, 卻沒有足夠省思的空間.營養師思想體系的另一個潛在的嚴重缺陷是: 它無法辯明食物之間的定性分別. 因此,魚, 牛肉和雞通過營養師的眼中, 僅僅變成油脂和蛋白質的數量(並且是在營養素學所界的範圍內) 同時,被處理的食物和天然食物之間的差異性也消失了. 當您的腦中想的是定量食物中包含的營養素(或, 更加精確地說: 人類所知範圍內的營養素) 受惠的是誰?是那些食品加工業的產商.在80年代末期, 也是食品科學的黃金時代, 出現了許多的食物科學家,他們光靠飽和脂肪 就能賺上多少錢. 最近的阿金(Atkins)飲食學,瘋狂打擊碳水化合物工業時, 天然的土豆和紅蘿卜, 米飯, 又成了最新的受害者.
說到營養"素", 這是從十九世紀初才開始有的觀念,(比數學物理化學年輕將近十倍), 當年只有蛋白質, 油脂與碳水化合物. 十九世紀末期,中國勞工在東南亞死於腳氣病的比例遠高於馬來人, 才有人發現吃白米與糙米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影響. 慢慢的有人研究"維生素," 可是, 由於物質生活的缺乏, 人們並沒有因為營養學而改變飲食習慣.
直到1977 年, 美國從二次大戰中恢復過來時, 才發現心臟病, 糖尿病與中風的比例大量增加中. 才有人發現, 戰爭年代, 流行病學家建議管制肉與乳製品的同時, 心臟病率降低了. 因此, 才有所謂的"營養學聽證會", 而在聽證會後,美國起草了所謂的"餐飲指南". 建議美國人減少食用紅肉與乳製品. 但是, 在一陣抗議(去想像那些因為賣肉致富的人會如何反應 大家不難了解那種情況)之後, 那套指南變成: 少吃帶有飽和脂肪的肉與魚類"(註: 這也是我最痛恨的政治力, 既得利益者極力阻止大眾知的權力)
該上班了, 先把我的結論寫寫, 不知下次什麼時候還有靈感.
1. 吃天然食物: 說得容易做起來難! 簡單說, 就是吃我們的上幾代吃的食物.
2. 不要吃類似人造奶油類的加工品.
3. 避免含有 不熟悉的成份的食品, 例如包含高果糖的糖漿等等.
4. 多去傳統或農夫市場, 畢竟, 新鮮是選擇食物的重要優先考量.
5. 多花點錢買單價貴的食物, 但是吃少些. 好的食物, 如植物種植在好土壤中, 化學成分就會相對減少, 而吃的少更是最不受歡迎的忠告很難想像: 食物豐盈會是一個新問題.
6. 吃葉菜類植物, 至少它們能夠幫我們感到"滿足感".
7. 學習法國, 日本人的吃法. 不要吃太多, 而且不要在食物上吝嗇, 學習吃的文化, 而不是吃的科學.甚至喝些小酒(清酒 紅酒 對我都有促近新陳代謝的功能)
8. 親自買菜, 下廚.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體會到自己吃了什麼, 該多增加什麼.
9. 吃雜食, 增加食物的種類, 多樣化意味減少化學製品, 也能讓植物種植在更健康的土壤,而有更健康的植物和動物, 也會有更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