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危機亂扯蓋軌道催生 有沒有搞錯
2017-10-05 08:00聯合報 記者
許家瑜、
呂思逸/台北報導
國民黨立委蔣萬安表示,透過增加軌道建設解決少子化問題的論點過於牽強。圖為建設中的淡海輕軌。 本報資料照片
根據衛福部資料統計,我國婦女總生育率從1984年起下降至低於2.1人的替代水準;2003年跌至1.23人,跨過「超低生育率國家」的門檻1.3人,99年更曾下跌到最低谷0.895人,目前生育率維持在1.17人,名列全世界最低生育率國家。
總統蔡英文曾過說「少子化問題已經迫在眉睫」,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一期編列了19.6億的預算,包含校園社區化改造營造友善育兒空間計畫11.7億,建構0-2歲兒童社區公共化托育計畫規畫7.9億。希望透過增加公共托育中心覆蓋率和數量,減少年輕父母壓力,增加生育誘因,再藉由軌道建設提高返鄉機率,讓人才回流地方。
不過台北教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莊淇銘批評,台灣年輕人是因為經濟狀況不好,怕養不起才不敢生,就算政府推行托育計畫,也只是治標不治本,「一點都不前瞻」。
●不想生…綠委這樣說
軌道建設→吸引返鄉工作→增加生育誘因
民進黨立委林靜儀表示,很多民眾反映孩子出生後,學齡前階段壓力最大,信賴的保母不好找,公共托育中心位置也供不應求,非常辛苦。為了解決托育問題,首先要有足夠的空間使用,因此這次透過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城鄉建設部分,盤點閒置的公共空間,例如較沒再使用的活動中心、校舍等,經整修過後可作為非營利幼兒園及公共托育場所,也增加保母和育兒員的工作機會,也減輕年輕父母在育兒開銷方面負擔。
林靜儀指出,年輕人都擠在大城市打拚,被房價壓榨,返鄉又缺少工作機會,自然不敢生。因此民進黨團才會對於軌道預算如此堅持,如果軌道建設增加,年輕人不僅可以在工作地與住家往返,以較低的房租生活,節省開銷存積蓄,甚至可能返鄉創業,加上托育中心增加又能兼顧到孩子照顧,也增加生育誘因,讓年輕人有另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太牽強…藍委來反駁
低薪工時長才是少子化主因
國民黨立委蔣萬安表示,少子化問題全民關注,但不單只是給予補助、育兒津貼這麼簡單,也不是單一部會可以解決。目前台灣年輕爸媽是因為經濟壓力,長期低薪、工時長,加上可能鮮少時間陪伴孩子成長,這些因素都可能降低生育意願。
另外,台灣的職場文化相較西方國家缺乏彈性,可以參考國外做法,例如孩子出生第一年家長可以在家工作帶小孩,但還是要由私人企業帶頭做,政府也可透過法規提供誘因。
蔣萬安指出,公、私立托嬰中心收費差異大,公托收費最低每月1萬1千元,保母或私立托嬰費用卻落在1萬8千元到2萬1千元之間,雖然有許多托育補助,若加上房貸、保險費等其他費用,光是托嬰就占三分之一收入。如果缺乏公共托育中心,政府應該透過戶政單位的資料數據分析,看是哪些區域人口密集、嬰幼兒戶口多,經評估後再進行設置,針對最急迫的解決,而不適一味地廣設,造成資源分配不均,且各地方政府條件不同,年輕爸媽可能會將戶籍遷到資源較好的地方,政府也要思考如何避免這樣情況發生。
他說,再者,透過增加軌道建設解決少子化問題的論點過於牽強,交通建設有它的目的,舒緩人口過度集中,人口會往都會集中是因為生活便利及工作機會多性使然,進而發展出生活圈,還是要回到經濟問題討論。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編列了托育計畫的預算。圖為新北市樹林文林公托的親子館。 本報資料照片
●不前瞻…專家有看法
生育降低是必然→自己為自己負責
除了給津貼以外→加強社福和環境
台北教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莊淇銘表示,人類從農業社會轉型進入工商業型態,生育率降低是必然現象,但如今台灣的經濟狀況條件不如以往,生育率甚至幾乎跌破1,令人擔憂。出生率和人口總數會影響國家發展,政府應當臨淵履薄,在國家建設方面要更加小心,不過目前推動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看來根本背道而馳,年輕人在經濟狀況不好情況下,根本不敢生,就算政府推行托育計畫,廣設公共托育中心,也只是治標不治本,一點都不「前瞻」。
莊淇銘建議,少子化是一個趨勢,未來人口一定會約來越少,政府未來在教育政策師資培育一定要緊縮,並且加強輔導進入職場的工作者,知道自己的規畫,就不需要靠年金拖垮下一代,自己為自己負責。
中華民國保母策進會祕書長林報輝表示,政府鼓勵生產給予津貼如杯水車薪,可思考除了錢以外,在社會福利方面、環境方面是否能對幼兒更友善,給予托育人員硬體上更好的補助,增加家長育兒知識等。增加公共托育中心想法立意良善,但要挑選合適場地,中央和地方間也需配合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