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用智慧運輸取代軌道建設
不管是國泰金融集團發布的6月國民經濟信心調查,還是民進黨中央做的民調,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五大建設中,軌道建設的支持度都是排在最後。民調結果讓我們重新思維交通建設的前瞻,也許民眾需要的是「出行服務」,而不是軌道路網。
幾十年來我們不斷地興建鐵路、公路,現在應該運用資通訊(ICT)科技來提升公共運具的利用率,也就是一種智慧化運輸的整合,另外,地方政府也應合理反映私人運輸具成本,盡量讓民眾不開(騎)車。
以前資訊、通訊還不是很發達,民眾出門無法掌握公共運輸動態,加上班次少,同時機車的成本低、可及性高,所以多數民眾習慣以機車代步,現在有資通訊系統的幫助,像台北市的公車動態系統和路網資訊,上網後就可以取得,尤其現在智慧手機人手一支,民眾搭乘大眾運輸更加簡便。
現在國外都在推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出行即服務),亦即把交通看作是一個服務,從A點到B點自己不開車,搭各式的大眾運具後,以腳踏車或步行來抵達目的地,每個人都可以上網選擇他最聰明的出行方式和服務。像荷蘭、比利時就是把MaaS當成一種服務,出門前上網搜尋,就知道可以搭的電車、公車、渡輪、國鐵等交通運具的時間、費用、轉乘模式和轉乘時間點,民眾可以選擇最便宜的出行模式,也可以選擇最快抵達目的的方式。
台灣現在的公路網(高、快速公路)、鐵路網(高鐵、台鐵、地區捷運)已經可以做最有效的運用了。例如北宜公路雪山隧道,每到連續假期就塞車,塞了,駕駛人就抱怨政府,現在交通部已經預測可能塞車的時間和路段,也有鐵路和客運可以給民眾選擇。民眾只是出門前要做一點功課。
當然,政府推動MaaS還有待加強之處。而民眾的「最後一哩路」(即抵達目的地),要做到除了捷運搭配公車,預約共乘汽車也可以,交通節點有Ubike也行,只是民眾要有一個正確觀念,不管要去哪裡,都一定得步行,大眾運輸工具不可能到達你家家門口的。
除了政府要規劃設置好的運輸資訊外,地方政府也要依據各地的狀況選擇最適當的交通運輸系統,不是一定有軌道就是最好的,重點在於符合需求,而且還要能做到比民眾開車便宜又方便。
另外,要推大眾運輸,除了軟硬體的設置與整合,地方政府也要合理反映汽、機車的使用成本,例如台北市區停車不方便,停車費也高,開車的人會比較少,但是機車的停車費用便宜,又很容易找到地方停,甚至可以直接停在目的地的門口,現在各地方政府都不敢對機車有所限制,每次政策討論要對機車多一些限制,就被說是打壓窮人,根本沒法討論。
地方執政者應該要去思考如何提高汽機車的使用成本,如果只會討好民眾,人人都想吃白吃的午餐,就不可能搞好交通,也很難推廣大眾運輸。必須有所改變,才可能向前進一步。(本文由中華民國運輸協會理事長、淡江大學運輸管理系副教授羅孝賢口述,記者楊文琪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