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不砍?小到剩3人、副業喧賓奪主…
2016-09-13 15:04 聯合晚報 本報記者許依晨
蔡政府力推新南向政策,要求全面檢討外交資源,以便重新布局;同時,藍綠立委也挺身而出,扮黑臉表態支持整併外館。難得政府與國會有此共識,現在正是從推動外交的實質成效,與國家資源合理運用等面向,通盤檢討外館存廢的最好契機,駐外官員更不應以設館不易等虛妄的藉口為名,維護自己升遷等利益為實畫地自限,抗拒裁減外館。
外館裁撤並非新議題,對於這顆燙手山芋,幾乎歷任外交部長能躲則躲;除了前外交部長歐鴻鍊任內曾「小砍」5個外館外,沒有一名部長敢揮刀,或是裁館不久即恢復。
以中華民國目前有效控制的國土疆域,頂多屬中小型國家,但我國的外館數量卻媲美、甚至超過許多大型國家;有些館小到只有三人,只是虛有其表。檢視我國106年度駐外交部的駐外機構預算,總計120個駐外機構,其中包括 22個大使館、2個總領事館、1個代表團、57個代表處、36個辦事處以及香港和澳門事務服務組。算進各部會的駐外人員,許多業務疊床架屋且資源浪費,也屢遭外界質疑這麼多的館處,簡直是打腫臉充胖子、自己開爽的。
再細究外館「質量」,除去業務繁雜的重要大城以及具政治性意涵的外館,當中有更多是因歷史背景或為接送機方便而設。本應做好政務,想辦法尋求實質外交關係進展的外館,經常是「本業」突破有限,「副業」卻常喧賓奪主,例如淪為國人出外旅遊濫用的急難救助站,在民粹的大帽子下動輒得究。
也因無實際效能,許多館處只需2到3個人員,經費編列相對也少,能做的業務不多,可說沒有存在價值。
這些道理其實外交部都懂,但為何不做?就是主事者因為吃力不討好,何必搞的自己裡外不是人。
對內,外交體系封閉,外放的待遇甚佳,部分較艱困地區的館處,地域加給更高。隨便一位館長的整體待遇,包括薪資、房租補助與特支費等,每月都超過一萬兩千美元。而且有這麼多外館,外交官員只要等得夠久,無論能力與才智是否平庸,想當館長「總有一天輪到你」;一旦砍外館,勢必減少人員升遷機會,引發內部人員不滿。
據指出,外長李大維早已交辦研設會,請各地域司處提出一份檢討報告,但迄今竟沒有司長願意開出任何整併名單;被鎖定裁撤的外館如挪威和橫濱,主管司甚至還與高層討價還價,就是不願執行的壞人。
另一方面,對外,台灣國際處境特殊,開設外館被視為外交突破,一旦裁撤外館,也怕引來外界質疑外交不力。
李大維曾表示,今後外交作為將以務實為首要原則,不好高騖遠、不虛耗資源,運用智慧擴大我國外交空間,維護國家整體利益。此話言猶在耳,「務實」就應從部內做起。國家資源有限,是時候面對現實,全面檢討外館的關鍵時刻;該裁的裁、該併的併,勇敢打破外館只能增不能減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