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6 03:14:04 聯合報 記者紀文禮、鄭宏斌/連線報導
國內茶園普遍面積小,和芬普尼農藥殘留標準差5五倍和15十五倍的玉米、葉菜雜作,鄰園汙染防不勝防,但因芬普尼非茶葉推薦用藥,所以農藥殘留比玉米和葉菜更易超標。 記者紀文禮/攝影
分享市售茶飲農藥超標引爆進口茶混摻國產茶爭議,茶農和茶行指控農委會農糧署,明知混茶亂象的食安隱憂,卻任由不肖茶商混茶牟取暴利,危害消費者,也讓良心茶農蒙受不白之冤。
農糧署表示,辨認進口茶或國產茶的DNA技術還不成熟,拖延進口茶的標示立法進度。
台南的生產履歷茶行指出,上游茶廠收購國產和進口茶葉,將兩者混合後,轉手給茶商賣出,造成產地來源混亂;農糧署、食藥署無力監督,長期默許反成變相縱容。
茶行舉例,貿易商進口茶葉,錯報茶款也很常見,以紅茶報關,實際進口卻是烏龍茶;說好要供手搖茶飲使用,卻轉進茶廠倉庫,與國產茶混摻販售賺高額價差,萬一驗出農藥超標,責任歸屬難以釐清,國內茶農間接受害,已是常態。
茶行指出,一般茶行所販售的散裝茶,由於沒法規要求清楚標示產地,也未落實抽驗,除非專家,否則難辨國產或進口茶。但因台灣茶產量下降,飲料店日益增多,需求量日增,混茶現象遲難導正。
農糧署副署長林麗芳指出,進口茶葉的檢驗權責單位是衛福部,農糧署主管國產茶葉產銷及農藥殘留等檢驗;市售茶飲歸類食品,可依食管法規範添加物及商品標示,但市售罐裝、袋裝或散裝茶葉,尚無強制標示法源。
林麗芳說,目前辨識進口或國產茶DNA技術還不成熟,農糧署雖一再討論立法的可行性,卻因技術障礙拖延。她表示,政府已實施「產地標章」及「生產履歷」兩項國產茶葉認證制度,選擇其一,就能保證買到的是國產茶。
至於茶葉農藥殘留檢驗,目前有禁用農藥不納入檢驗項目的盲點,茶農說,為了省事,茶商會刻意不驗茶樹禁用的農藥,除節省成本,也怕自找麻煩,若真含有禁藥或黑心農藥,也沒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