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1 03:10:35 經濟日報 記者周志豪/台北報導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為爭取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經濟部「擬准許」骨髓、血管、頭骨肉、面頰肉、食道肌與牛油等六項牛雜碎進口,上周五經濟部長鄧振中在訪美前,已拜訪立院國民黨團爭取支持。
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賴士葆表示,經濟部說明,新增開放的牛雜碎品項不屬內臟(胸部之內)部分,原本就不在限制範圍,符合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相關規定。對於後續可能衝擊,國民黨團仍會持續監督。
經濟部說帖解釋,美國已在2013年被OIE認定為「狂牛病」(BSE)「風險可忽略」國家,與紐西蘭與澳洲屬同一等級,依OIE「陸生動物法典」規定,這些國家生產的牛隻,不分年齡的全可食部位,都可安全貿易。
因應美國牛肉新的OIE肉品管理等級,經濟部、衛福部與農委會近日在邀請專家審查後,規劃准許美、加30月齡以下牛隻的食道肌、血管、頭骨肉、面頰肉、骨髓與牛油等六項雜碎產品進口。
經濟部強調,這六項牛雜肉品,並非屬於「內臟」部位,不受「食管法」禁止進口範圍,准許進口,符合我國現行法規,也符合國際規範。
但經濟部也承諾,未來美牛雜進口,仍會比照2009年11月放寬美牛進口時定下的「管源頭、管邊境、管市場」,以及「核、標、開、驗、查」等「三管五卡」措施。
除針對個別產品新增貨品號列以利追蹤列管,也將要求進口商必須先向政府申請輸入許可證,才可進口,確保美牛雜肉品食用安全與國人健康。
美國牛肉自扁政府時期,因為來自「狂牛症」疫區而被禁止進口後,扁政府與馬政府多次嘗試解禁,最後在馬政府時期,開放除頭骨、腦、眼、脊髓、絞肉及內臟等六大高風險部位的美牛進口。
【記者侯俐安/台北報導】經濟部研究「重新從寬解釋」,將牛油等六項不計入「內臟」範圍。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表示,國內牛內臟市場不大,開放進口對產業衝擊有限,對消費者風險須由衛福部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