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2011.06.14 03:25 am
衛生署檢測的保鮮膜,部分會溶出塑化劑,但都在容許值內。
記者陳立凱/攝影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一項最新檢驗結果顯示,部分市售保鮮膜和塑膠容器,在室溫下會釋出塑化劑DEHP和DBP,雖都未超出國內溶出標準,但顯示這些產品,即使不加熱也會釋出塑化劑。
食藥局去年到市面購買近70件回收碼一到七號的塑膠容器及七種品牌的保鮮膜檢驗;結果包括妙潔耐高溫保鮮膜、楓康吳羽保鮮膜和家福PE保鮮膜,分別驗出0.16至0.42ppm(百萬分之一濃度)的DEHP;及楓康吳羽保鮮膜和南亞保鮮膜,被驗出0.05及0.08ppm的DBP。
FP的PE保鮮膜、鑽石牌無毒保鮮膜和南亞PVDC保鮮膜等三種品牌,DEHP和DBP兩項都未檢出。
容器部分,十二件聚乙烯(PE)容器中,被檢出含DEHP,最高者為0.689ppm(百萬分之一濃度);32件聚丙烯(PP)容器中,最高含0.82ppm;一件聚氯乙烯(PVC)容器,含0.037ppm;兩件聚苯乙烯(PS)容器中,最高含0.093ppm 。
至於另一種塑化劑DBP,這些容器,分別含0.036至0.078ppm間。唯一兩種塑化劑都沒驗出的容器,是聚碳酸酯(PC)材質的嬰兒奶瓶或運動水壺。
國內規定,塑化劑DEHP在容器或包材的溶出標準,須低於1.5ppm;DBP溶出標準須低於0.3ppm,食藥局抽驗這些塑膠容器和保鮮膜皆未超標,不過,仍顯示其即使不加熱,也會釋出塑化劑。
日本禁止含DEHP產品與油脂類食物接觸。食藥局副局長許銘能說,衛生署將與環保署檢討,了解DEHP是不是國內使用最多的塑化劑後,再參酌國外標準,檢討國內是否需修訂溶出標準值。
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驗證技術部副理徐惠民指出,塑膠製品只有PVC因是硬的,才需加塑化劑使其軟化,PE或PP材質,照理講毋須再加塑化劑。
台北榮總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說,三號的PVC塑膠製品,最常使用DEHP,建議民眾避用PVC塑膠製品裝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