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黃玉芳/台北報導】 2011.06.21 04:14 pm
食安會議登場 塑毒標準擬仿歐 / 張敬廷
衛生署上午邀集產官學界舉辦「全國食品安全會議」,討論塑化劑污染後續處理。衛生署長邱文達(左)、食品藥物管理局長康照洲(中)與副局長許銘能(右)出席會議。
記者黃義書/攝影
塑化劑污染事件重創我國形象,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長康照洲上午在全國食品安全會議上表示,將在一年內完成國內食品塑化劑背景值調查,著手制訂食品塑化劑限量標準。嬰兒食品、包裝飲用水則被列為優先處理項目。
康照洲指出,食品塑化劑限量標準措施一旦實施,我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個制訂食品塑化劑限量標準的國家,屆時超過限量標準的食品就必須下架回收。
由於食藥局在處理這次昱伸賓漢等香料廠商所引發的塑化劑污染事件時,下架標準為檢驗結果超過篩檢值(1ppm),確認遭受污染,或經風險評估確認危害人體。因此,學者預料,1ppm將是未來制訂限量標準的指標。
台灣大學食品科技所教授孫璐西認為,絕對不能比歐盟所規定1.5ppm寬鬆,且需從源頭做起,不光只是食品、飲料需下架,就連超過標準的兒童塑膠玩具以及其他塑膠用品,都必須嚴格執行。
「塑化劑無所不在!」康照洲坦承,現在要找到一件不含塑化劑的東西是有困難的。即使如此,衛生署仍有必要制訂塑化劑限量標準,提出建議值。不管是什麼食品,在製造、包裝、運輸等過程中,都會接觸到塑膠。任何一種食物都可能被驗出塑化劑,因此食品可以容許少量的塑化劑。
康照洲也指出,嬰兒食品品質好壞,影響幼兒發育,包裝水則是國人最常飲用的水。這兩項產品有必要先行制訂限量標準。
康照洲強調,長期以來,國人濫用塑膠產品,用塑膠袋提東西。微波時,使用保鮮膜。製造塑膠過程中排放的廢水並未有效管制,都是造成國人血液中塑化劑含量偏高的關鍵原因。
康照洲指出,制訂食物塑化劑限量標準是刻不容緩,但需要先得知食品原本的塑化物標值。此外,由於產品性質不同,限量標準也不可能一致。例如,飲料、麵包、膠囊藥物的限量標準就不會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