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消費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今年物價漲定了 通膨壓力鍋引爆
 瀏覽3,830|回應37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台北報導】 2011.02.10 02:57 am 
 
主計處下午公布1月消費者物價並首次提出所得層級別消費者物價指數,今年由於食物類和能源類物價上漲壓力較大,不論是低收入或高所得者,都會感受到不同的物價上漲壓力。

主計處官員表示,今下午除公布1月物價,也將第一次公布所得層級別消費者物價指數。對於是否有通貨膨脹隱憂,主計處不予評論,但確定今年的物價壓力會比去年大一些。去年因為氣候穩定,全年CPI年增率為0.96%,還不到1%情況下算是穩定。

今年多重因素影響物價,包括原物料價額上揚、新興國家需求增加、天候異常、資金流動美元貶值,導致熱錢炒作,包括小麥和玉米等從去年上半年開始就有比較明顯的價格上漲壓力,主計處官員認為今年會比較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壓力。

為了體現庶民經濟,主計處今天也將同步公布依照5等分位法最低、最高和中間3個所得層級消費者物價指數,由於3個所得層級家庭消費結構不同,對物價上漲感受到的壓力也不同。最低20%所得家庭基本開銷例如食物和居住類的水電燃氣占的比重較大,當這些項目物價上漲較多時,低所得家庭會覺得壓力較大。

反觀最高20%所得家庭,教養娛樂類和交通類的汽車油料消費支出占的比重較大,因此如果油價上漲,高所得的有錢人會受到較大的衝擊。

觀察今年整體物價,食物類和能源類都有較大的上漲壓力,看起來不論是低所得者或有錢人,今年都會有各自不同的物價上漲壓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497062
 回應文章 頁/共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新聞分析/這一跌… 美國經濟好兆頭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 2011.07.02 03:28 am 
 
美國農民之前受迭創新高的玉米價格吸引,在春季異常潮濕的情況下,仍大幅擴大了玉米栽種面積,如今導致玉米期貨價格出現15年來最大跌幅。

芝加哥玉米7月期貨6月30日盤中跌幅深達11.9%,創1996年來最大跌幅,若繼續回跌,將證明聯準會(Fed)的判斷準確;Fed先前表示,近來美國通膨升溫可能只是暫時的現象。

食品價格走跌對美國經濟前景也是個好兆頭。制定利率的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6月在聲明中表示,「食品價格」攀高及伴隨而來的削弱消費支出效應,是抑制美國經濟的因素之一。美國是全球最大玉米生產及出口國。

短短三周之前,玉米差點就漲破每英斗8美元價位,當時分析師甚至警告,價格必須維持在高檔,才能避免庫存嚴重不足的玉米在收割期之前耗盡。

愛阿華州立大學農業經濟學家哈特說:「之前我們看到的資料都顯示農民沒辦法播種,但顯然他們還是辦到了。」

另一方面,價格飆漲也開始侵蝕玉米的消費,促使肉品生產商改用其他飼料。在截至6月1日的三個月內,玉米的隱含需求比去年同期減少15.7%。

過去一年玉米帶領主要食品商品走高,主因是美國、中國等國對玉米的需求強勁。玉米飆漲也推升了肉品價格,目前美國肉價約比一年前高8.5%。

愛阿華MaxYield Cooperative穀物團隊主管波爾曼指出,愛阿華州最大玉米產區的玉米稈高度已及胸,農民種植第一輪後「又訂購了二、三輪所需的肥料,我們可能看到更大片的玉米栽種面積」。

穀物價格下跌也將帶給消費者一絲希望。過去一年美國超市食品價格持續上漲,如漢堡漲了12%,培根和巧達乳酪(Cheddar)也勁漲25%。(綜合外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63094
庫存激增 玉米小麥價格急墜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綜合外電】 2011.07.02 03:28 am

圖/經濟日報提供

玉米6月跌幅創逾兩年半來最大,小麥則跌至近一年來最低水準,主要因為美國的報告顯示這兩種穀物的栽種面積和庫存都超乎分析師預期。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玉米12月期貨1日一度重挫6.3%,每英斗報5.815美元,創去年12月16日來最低價。玉米6月挫跌17%,寫下2008年10月來最大單月跌幅,使過去一年的漲幅縮小至53%。

芝加哥小麥9月期貨1日最多下挫3.6%至每英斗5.92美元,創去年7月來最低價,延續前市重挫8.9%的頹勢。洪災和旱災嚴重影響部分主要小麥生產及出口國的收成,使小麥過去一年勁漲22%。聯合國(UN)衡量的食品價格在2月創新高,穀物供應量增加可能減輕全球食品通膨疑慮。

美國最大肉品加工業者泰森食品營運長羅克納(James V. Lochner)5月曾表示,玉米及黃豆成本已比一年前暴增近5億美元。Phillip期貨公司分析師萊內特˙譚說,更多玉米「可能有助舒緩稍早令牲畜業者大喊吃不消的高糧價」。

根據美國農業部30日公布的資料,美國農民今年至今栽種9,228.2萬英畝的玉米,是1944年來第二大的種植面積,且比分析師預期的還多1.8%。玉米庫存截至6月1日達36.7億英斗,比預期多12%。

澳洲國民銀行(NAB)農業經濟學家克里德說:「我們已開始看到生產面的反應,作物收成後價格就會回落。」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的研究團隊表示:「市場現在面臨額外但尚未反映在價格上的3億英斗玉米。」

儘管潮濕天氣導致俄亥俄到北達科他州的播種進度較原定計畫落後許多,美國農民仍擴大了玉米播種面積。6月10日當天,當時交易最熱絡的玉米7月期貨攀抵創紀錄的7.9975美元,促使農民持續播種玉米直到6月底。美國農業部的資料也顯示,農民種了1,362.7萬英畝的春麥,比分析師預期還多2.6%,且截至6月1日美國庫存達8.61億英斗,比預期多4.6%。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63093
5月商品行情 一年來最大跌幅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 2011.06.01 03:00 pm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與中國通貨膨脹加速,升高全球經濟成長將會減緩的疑慮,標準普爾公司 (S&P)追蹤24種原物料商品行情的GSCI Spot 指數5月下跌6.8%,是去年8月以來首次下滑,也是去年5月以來的最大單月跌幅。

其中,白銀5月重挫21%,跌幅領先所有商品。其次是鎳,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鎳價5月下跌12%。石油的跌幅也達9.9%,是一年來之最。不過,GSCI指數31日上升1.2%。

銀價5月的跌幅是2008年8月以來最深,紐約商品交易所的7月白銀期貨31日上漲44.2美分或1.2%,以每英兩38.305美元收盤。銀價4月25 日漲到31年的最高點,之前一年的漲幅已超過一倍,但擁有紐約商品交易所的CME集團提高交易保證金比率後,銀價便開始暴跌。

瑞士銀行集團的財富管理研究分析師許奈德30日在報告中說,銀價可能跌到30美元以下。他說,工業需求支撐不了更高的價格。白銀主要用於珠寶、電子品與攝影等產業。

世界各國央行如今都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貨膨脹,中國的消費者物價3 月時升抵5.4%的32個月高點,遠超過政府訂定的4%目標。歐元對美元匯價則隨著債務危機擴大,在5月時回跌,五個月來的回升為之中斷。

雪梨的H3全球顧問公司執行長卡雷爾說:「5月的商品賣盤源於市場對風險的普遍嫌惡,是歐洲債務危機、中國通貨膨脹與美國經濟數據等多種因素結合下的產物。」

全球最大資產管理機構貝萊德公司執行長芬克說,歐洲的財政問題並非只侷限於希臘,重組歐洲的銀行體系是必要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41254
聯合國:全球1年浪費糧食13億噸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晚報╱紐約特派員傅依傑/十一日電】 2011.05.12 03:01 pm 
 
聯合國糧農組織11日發布「全球糧食損失和糧食浪費」報告,指各國每年損失或浪費糧食近13億噸,相當於每年為人類消費而生產的糧食總量三分之一。

報告顯示,富裕國家消費者每年浪費糧食2.2億噸,相當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糧食淨產量;歐洲和北美消費者每人每年平均浪費95至115 公斤糧食;而東南亞、南亞及撒哈拉以南非洲每年平均僅浪費6至11 公斤糧食。

聯合國定義「糧食損失」和「糧食浪費」,前者主要發生在生產、收成和加工階段,以發展中國家較嚴重,主因為基礎設施差、技術低下、對糧食生產系統投資不足等。糧食浪費則多發生在工業化國家,大多是零售商和消費者將完全可食用食物扔棄。

這些國家質量標準強調外觀,大量促銷活動鼓勵消費者超購所需食品,導致許多安全、味道、營養完好食品被丟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24979
極端氣候發威 糧食產區「水深火熱」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記者林茂仁/綜合報導】 2011.05.11 11:11 am 
 
極端的氣候在全球發威,世界糧食主要產區陷入「水深火熱」,食物價格飆升的情況蠢動。

雖然目前還不到北半球農作物主要生長季節,但由於美國玉米存量逼近15年低點,玉米期貨價一年來飆漲一倍,小麥價格也比去年同期成長55%。聯合國警告,全球食物成本4月繼續上揚,過去10個月來有九個月上漲。商品支出增加,也迫使麥當勞等食品製造商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Rabo AgriFinance食物和農業研究部門副總李代爾預測,如果情況惡化下去,玉米有可能漲到每英斗8美元的天價。

國際小麥價格高漲,國內麵粉漲聲再起,麵粉廠商昨(10)日接獲麵粉公會通知,6月1日起,每袋22公斤裝的麵粉將大漲30至60元不等,屆時高筋麵粉將調高至680元的天價,刷新國內麵粉售價新紀錄。

行政院副院長陳昨日表示,未來即將面臨的糧食危機,將是「安靜的海嘯」。農委會將推動「在地生產、在地消費」,期望我國糧食自給率2020年能提高至40%,與日韓相當。

美國路易斯安那和田納西等州正與洪水搏鬥,因雨水過量,玉米種植速度只有去年的一半。但在此同時,堪薩斯州的小麥田遭受1996年來最嚴重的旱災侵襲,德州農人也殷切期盼天降甘霖。

但在此同時,西澳和中國的農作物同受大旱威脅,法國和德國的乾旱天氣,以及英國遇到至少352年來最熱的4月,都嚴重威脅歐盟的農作物收成。

不到一年前,俄羅斯三分之一小麥遭50年難得一見的大旱毀掉、導致全球食物價格飛漲,如今看來,情況有重演的跡象。

中國大陸北方旱象也有擴大跡象,尤其以河南及安徽最為嚴重,安徽小麥受旱面積超過六成,加上全中國小麥病蟲害發生面積較去年增加34.4%,4月小麥及玉米等糧價持續上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24186
不可忽視蠢動的糧食危機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1.05.06 02:51 am 
 
全球主要糧食價格從2007年起急速飆漲,達到空前高峰,到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前已引發13國動亂,主要產糧國也紛紛限制乃至禁止糧食出口,一場糧食危機眼看就要引爆;不僅自產糧食不足的貧窮國家將陷入困境,在數億人民難以溫飽的情況下,世界局勢也將動盪不安。正在此時,一場金融海嘯倏忽而至,頓時緊縮糧食與能源的需求,一場糧食災難乃消弭於無形。

經過兩年多的休養生息,大多數國家已步上復甦之途,對能源、糧食的需求穩步回升,正趨近乃至超越金融海嘯前的高峰;加上近年來產糧大國天災頻仍,美國又連續釋出巨量美元流竄,在全球經濟尚未全然復甦之前,油價與糧價恐將雙雙超越2008年高峰且持續上升。兩年多的中場休息,並未增進人類面對糧食危機的智慧,找出化解或得以緩和的對策,世界恐將面對比2008年更凶險的局面。

台灣何其幸運,做為主食的稻米,不在此次糧食價格狂飆的名單之中;儘管進口的小麥、黃豆、玉米等價格攀升,米價則不動如山,到今年4月底竟然比2008年及其後兩年還要低廉,大大消減了通膨壓力,更讓民以食為天的普羅大眾不致陷入無米之炊的焦慮之中。

不過,這樣的幸運,反過來看,卻是稻農的不幸;因為他們跟任何人一樣都要面對飛漲的油價、化肥價、農藥價,乃至運輸銷售成本的攀升,卻只能以不斷滑落的價格銷售稻穀,直接蒙受損失。稻農本已是社會最弱勢的一群,平均每戶的年所得不過30萬元上下,再承擔此平抑物價的重責大任,令人於心何忍?何況穀賤傷農,將削弱耕作的意願;台灣目前糧食自給率僅區區三成,亟待積極提升,以面對一旦產糧大國再度管制糧食出口的危機,如果由於穀價偏低、稻農意興闌珊,自給率進一步降低,其後果無比嚴重。

基於這兩個層面的考量,農委會4月底宣布調高公糧收購價3元,輿論大譁,紛紛抱怨農民未蒙其利,米價卻先上漲。米價上漲,原本正是此一措施的目標,而自調高收購價之日起,迄今米價上升僅1.19元,距公穀收購價的升幅甚遠,對消費者的影響微乎其微。不過,揆諸往例,公穀收購價調高後,約需一年,米價才會充分反映。97年調高2元,一年後米價上升5元;則此次調價,米價可能會上漲6元以上。對稻農而言,屆時其成本升高的部分才能獲得部分補償。

然而,米價上揚恐怕不止6元,因為全球糧食與能源價格上揚之勢恐難遏抑,而小麥等糧食的生產及銷售都仰賴能源,能源價格節節走高,導致百物騰貴,則米價在成本與需求的交互影響之下,上漲幅度不容小覷。在如此紛至沓來的通膨壓力之下,消費者受到的衝擊必定日甚一日。

不過,只要政府可以有效推動經濟發展,並使成長的果實更公平地由全民分享,使實質國民所得持續提升,則仍屬溫和的通膨,不足為患。真正可慮的,仍是糧食價格隨全球經濟復甦與能源價格飆漲而不斷攀升,2008年產糧各國阻止糧食出口的故事恐將重演,則逾10億貧窮人口面對糧食難以為繼的危機再度鋌而走險、掀起動亂,全球又將陷入動盪不安之中。

尤其,茉莉花革命浪潮未歇,美國狙殺賓拉丹再挑起激進分子的新仇舊恨,這個世界的許多角落正布滿危險的種子,十餘個國家因缺糧而發生動亂乃至搶糧大戰,世界局勢將更為凶險。

在此亂局之中,如何自保固然是我們的重要任務;但糧食自給率僅30%的台灣,在全球糧食出口受到嚴重干擾甚至糧食貿易可能被迫中斷的情況下,這2,300萬人民如何倖免斷糧之禍,政府不能不早做準備。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620113
油價100美元時代來臨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11.02.26 02:19 am 
 
利比亞動亂未歇,使得紐約原油期貨價格在日前漲破每桶100美元大關,曾攀上103.41美元,是2008年10月以來首見;此外,西德州中級原油每桶報價也突破100美元;還有運往全球各地且更佳反映需求的布侖特原油,更早已於1月31日突破每桶100美元,甚至逼近120美元。

對於油價未來走勢,各方解讀不同,國際貨幣基金(IMF)第一副總裁李普斯基(John Lipsky)認為,中東及北非動亂雖引發油價飆漲,但只要證明這個漲勢不會持久,全球經濟就撐得過去。日本野村證券則預測,假設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及其他鄰國同步減產石油,原油期貨價格可能衝上每桶220美元。這個論調讓人想起2005年油價徘徊在每桶70美元時,美商高盛就喊到105美元;在2008年5月金融海嘯爆發前,油價站上122美元之時,也喊到了200美元。

當年高盛看多油價之際,雖然也提出所謂「供油觸頂」理論,做為其油價推論依據,但市場也知道,高盛早在油價30至40美元時,就已在油價期貨市場布建大量多單。事後國際油價的確衝上147美元,要不是爆發金融海嘯,油價還可能再漲。不過,實際石油的供需,卻不曾出現高盛所謂的「供油觸頂」現象。這代表油價走勢早已脫離油品實際供需功能的依據,並已成為投資或投機市場的操作標的;甚且,不只黃金、大宗經濟物資如此,連糧食作物也是如此。

關鍵點當然是貨幣供給及熱錢,當年高盛看出美國聯準會(Fed)前理事主席葛林斯班大量釋出貨幣供給後,形成經濟泡沫已是必然現象,只是發生時間、標的的不同而已。對照目前狀況,IMF等樂觀者認為此波油價上漲,既然肇因於中東情勢混亂,那麼只要中東情勢回穩,甚至其他產油國以擴大增產補足利比亞的缺口,也可使油價回穩;如現今沙烏地阿拉伯宣布增產後,就使得布侖特原油價格從高點回落至114美元。

不過,國際原油期貨早已不是這些產油國可利用供需來調節,否則,油價何以能從2005年每桶不到60美元,衝到2008年的147美元;引發這波油市動盪的利比亞,其原油產能僅占全球2%,又何以能挑起油價的敏感神經?因此,油價走勢在供需之外,還要再看國際熱錢的流向。前一陣子,這些熱錢還覺得亞洲及新興市場有利可圖,預期還有套匯空間;但今年2月後,熱錢陸續撤出新興市場,中東的動盪不過給了熱錢名正言順撤出的理由。這表示,短期間這些熱錢大概不會重返新興市場,主要去處可能是到國際期貨市場打轉,而原油期貨自然當仁不讓地成為主戰場。2008年的金融海嘯重創期貨多頭,但無人願用這種方式應對;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反制?

短期內,我們得開始面對及適應高油價時代的來臨,不要期待油價會自動滑落,也不必想著還要靠熱錢來支撐經濟成長。而且,油價高漲固然衝擊民生、影響經濟,但換個角度看,飆高的油價也有一定的警示及督促功能,端看我們如何回應。

倘若國際油價真的很快回落,現今的對策自然應以緩和物價漲勢為主;但若如悲觀者所料,則凍漲物價、變相補貼商品的應急式作法,自然難以為繼;同時,政府過度扭曲價格的後果,就機會成本而言,台灣將失去發展新能源、新生活形態的先機,當競爭對手國極力發展綠能及節能產業時,我們的政策卻還在補貼舊時代該被淘汰的產業,這不是很奇怪嗎?

化危機為轉機絕不是句空話,高油價正是要提醒我們,節能減碳、發展新能源的作法及力度不能隨油價高低而起伏;如能戮力以赴達成目標,又何須終日為油價的跌漲而惶惶不安?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42029
全球物價失控真相深度解讀/3策略 迎戰超級通膨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今周刊 2011/02/16 
 農曆年後,「漲」,成為民生物價的熱門關鍵字。這個現象,不僅存在於台灣,全球新興國家都已把通膨視為頭號公敵。  
 
【文/楊紹華、葉揚甲、楊卓翰】
前言

在專家眼中,這場通膨風暴的結構紮實完美,幾乎是過去20年來僅見。影響所及,過去習以為常的投資慣性與觀念,必須順勢調整,做好準備、重新布局,才能迎戰這場「超級通膨」!

台北士林夜市著名的豪大大雞排,在一月二十四日貼出漲價告示,很快地引起騷動與討論。「一塊雞排從五十元調漲到五十五元,沒辦法,創業十八年來,現在的成本最高。」豪大大雞排老闆娘郭霄燕說。

一塊雞排的漲價,大致說明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麼事。

十幾年來最沉重、最不一樣的漲價壓力

郭霄燕說,漲價主要是因為兩個東西:油和雞肉。油的部分,沙拉油漲得凶!「新聞說沙拉油快要漲價了,其實新聞太落後,沙拉油早就漲翻天啦!」她強調,去年年底十八公升一桶的沙拉油價格是七百元,農曆年還沒過,就已經漲到八百九十元了,「比起報紙寫的『即將』漲到『八百六十元』,漲價來得早得多、凶得多呢!」

「不過,決定漲價的最重要原因,還是雞肉。」去年十二月,從中盤商買進一公斤雞肉的成本是七十八元,「短短一個多月之後,價格已經飆破一百元了。」賣雞排,最關鍵的成本終究是雞肉,這番飆漲,逼得郭霄燕決定調價。

那麼,雞肉飆漲的原因是什麼?

長期供貨給豪大的聯新肉品公司,是雞肉中盤商。問及此事,老闆娘黃搖璇的語氣略顯激動:「給豪大的肉價的確是破百元了,但早在去年底時,我們向電宰廠進貨的成本,每公斤就要價九十五元。」她說,扣掉人事、加工費用之後,毛利率剩下不到七%,「就算漲價也是苦撐,再不漲,真的只有賠錢一途。」

再往上追,電宰廠業者苦哈哈地說,賣給中盤商的雞肉雖然每公斤接近一百元,「但我們向雞農買一隻雞,就要一百二十元啦!」業者指出,從去年上半年開始算起,「漲幅接近一倍,甚至超過。」

談到漲價,雞農更是三聲無奈。「我們養雞的,多半都在中南部的空曠地區,台北冷,這裡更冷,所以去年的育成率超低,大概只有七○%,這是我印象中最低的數字。」七○%的育成率,代表一百隻雞最後只能養活七十隻,「死掉的三十隻,都是成本。」

雞農說,去年天氣忽冷忽熱,「雞又不像人,會自己穿衣、脫衣,天氣多變自然容易生病早夭;當然,太冷的時候,我們會在養雞場加溫,但效果有限,而且加溫要用瓦斯,開了瓦斯,又是另外一筆錢。」

此外,雞農也大嘆飼料價格漲太多,一路墊高養雞成本。「基本上,玉米、黃豆的價格漲多少,飼料價格差不多就要漲多少。養活一隻雞已經不容易了,所以也不敢讓我的雞『共體時艱』,少給牠們一點飼料。」

關於飼料價格,業務包含飼料產銷的上市公司大成長城是這樣解釋的,「台灣用的玉米、黃豆,大多靠進口,所以,國際報價在哪裡,生產飼料的成本大概就在那裡,沒有太多的緩衝空間。」

國際原物料價格狂飆、氣候極端異常,環環相扣,滾雪球一般地堆積出雞排業者口中「十幾年來最沉重、最不一樣的漲價壓力」。而這樣的壓力,正在各行各業,甚至是世界的各個角落同步上演。

農曆年一過,台股連跌數日,但在民生物價方面,「漲」,卻是最熱門的字眼。反映國際原物料報價上揚,泡麵、飲料業者急著宣告漲價在即,幅度約在一至二成之間;成衣業則在一月即已對國外客戶調漲報價近一成。除了「食」與「衣」之外,包括塑膠製品、橡膠製品、航空業,相關業者也高聲喊漲;甚至是國營事業台糖,也一度傳出有調價意圖,在立即引發輿論及總統關切後,才忍痛凍漲。

說到氣候異常對物價的影響,台灣養雞場的育成率只是冰山一角。在北京,直到二月才下了冬季以來的第一場雪,「南凍北旱」的怪異天候,讓市場對農產品價格上漲的預期心理愈來愈高。據中國商務部資料,一月中下旬的主要農產品物價,在短短一周內就上漲近一三%。此外,澳洲大水導致煤價飆漲,也直接連動鋼價走強。

在新興國家,通膨大軍早已入境

原物料與糧價飆高所造成的連鎖衝擊,開始反映在不少新興國家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CPI年增率,又稱通膨率)數字上。物價急漲所引發的通膨危機,已經成為新興國家的頭號大敵。

去年十一月,中國通膨率突破五%,今年一月的通膨率仍在四.九%的高檔,即使農曆年後中國人民銀行緊急宣布升息一碼,力抗通膨,但各界預期,今年上半年的通膨率「還有高點可期」。同屬金磚四國的印度、巴西,情況好不到哪去,甚至更糟。印度過去一年七度升息,但一月下旬的農產品批發指數還是大漲了一七%;巴西日前公布一月分消費者物價指數,較去年同期上漲近五.九%,通膨大軍早已入境。

事實上,在一月二十五日國際貨幣基金(IMF)所發布的最新全球經濟展望中就預估,新興國家今年的消費者物價年增率將達六%,對經濟前景帶來極大的隱憂。從一塊雞排看世界經濟,原本存在於專業機構研究報告上的通膨風暴,顯然已殺到新興國家的眼前。

經濟學家沒有養雞,但拆解這一輪通貨膨脹的結構與成因,得到的結論,與夜市裡雞排小販的感受相差不多,甚至更加強烈一些。「印象中,過去二十年來沒有看過這樣的通膨。」渣打銀行台灣區經濟學家符銘財的口吻,像是氣象主播誇張地預言一場超級風暴即將來臨。

符銘財「沒有看過」的,是如此完整的暴風結構。

需求拉動加成本推動的超級通膨風暴

經濟學課本中解釋,發生通膨的原因主要有二:需求拉動、成本推動。簡單地說,前者是指「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後者則是「原料漲價、工資上揚,推升物價異常走高」。

「但這一次的通膨,似乎兩種因素都有!」符銘財說。

他先以發生在二○○七到○八年的通膨風暴為例。當時,石油與糧食價格上漲,主要是因為經濟泡沫過度膨脹導致需求暴衝;而這一次,「到目前為止,需求顯然不是要角,氣候異常、農地減少導致原料成本的上漲,才是推動糧價的主要力量。」換言之,初步看來,這像是一次「成本推動型」的通膨。

成本推動型通膨的典型案例,是一九七○年代石油危機所造成的物價狂漲,「但話說回來,七○年代油價飆漲的原因是單純的政治因素,而現階段,除了天候異常之外,原物料價格飆漲,還有相當程度是因為成熟國家採取『不負責任的貨幣政策』。講白了,就是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符銘財說。

以美國為主的成熟國家為了救自家經濟而大印鈔票,對世界釋出大量流動性,熱錢流竄,原物料成為當然的炒作標的之一。結果,就是教科書上所形容的:「太多的貨幣追求太少的商品」。

於是,在這「乍看之下」像是「成本推動」的通膨壓力中,骨子裡卻又包藏著「需求拉動」的成分,構成符銘財所謂「沒有見過」的通膨結構。

學理上,當CPI年增率超過五○%時,才能稱為「超級通膨」,但若從通膨壓力的結構來說,這一輪包含兩大通膨成因的危機風暴,其結構之扎實、完美,以「超級」形容之,似乎也不為過了。

異口同聲的,花旗銀行台灣區首席經濟學家鄭貞茂,也是以「幾十年來沒見過」形容這一次的通膨壓力。在他眼中,這一次的通膨壓力源主要有三:基本面需求、資金面過剩,以及天氣異常。和符銘財一樣,鄭貞茂也認為當今的通膨結構包含了「成本推動」與「需求拉動」等兩大惡性基因,不同的是,在他看來,「需求」的角色相對吃重一些。

「新興國家經濟走強所形成的需求成長,為全球物價提供『欲小不易』的基本面支撐,在這樣的支撐下,加上成熟國家的貨幣寬鬆政策造成資金過剩,讓物價達到『表面張力』的緊繃程度。」鄭貞茂認為,新興國家主導的基本面,與成熟國家主導的資金面,單憑這兩大「需求拉動」因素,已足夠形成「山雨欲來」的緊繃氛圍。

而從「山雨欲來」的通膨氛圍,瞬間演變成「風雨滿樓」通膨危機,則是靠著「成本推動」因素的催化。這除了氣候異常引發農糧危機的強烈預期外,先前埃及發生政治動盪,市場立即聯想,動亂恐將危及境內每日運送約二四○萬桶石油的蘇伊士運河及蘇邁德(Sumed)油管,因而一度造成油價突破一百美元關卡,通膨情勢瞬間沸騰。

不知該說是幸或不幸,值此之際,原本受困於景氣低迷,因而尚能「牽制」全球需求的歐美國家,卻開始出現了較為像樣的經濟復甦。從通膨的角度來說,這又像是在已趨完美的風暴當中,再補上一陣逐漸增強的「需求面」氣旋。

美國去年第四季GDP成長率提高到三.二%,主要因素是消費支出及外銷出口的同步走強,有別於金融海嘯後美國經濟多半仰賴政府支出撐場面,這一回,消費與出口帶頭衝,美國經濟頗有走出新局的味道。此外,歐元區一月分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意外創下九個月來最大漲幅,也意味著西歐國家的實質需求正在復甦。

簡單區分,截至目前新興國家所面臨的通膨壓力,主要來自於大宗物資及糧食價格飆漲,但隨著歐美加速復甦,實質需求提升,包括能源價格及基礎金屬等,也逐漸展現「接棒演出」的架式。國內某不鏽鋼業者就表示,近來不鏽鋼需求意外暢旺,除了下游回補庫存之外,來自西歐國家的房屋裝潢等消費需求也快速提升,「西歐國家一向不會提前囤貨,急著買不鏽鋼,代表需求真的有上來。」他說。

若從現階段全球商品價格指標CRB指數的水位分析,或許會對通膨壓力接續升高的態勢更加警覺。雖然新興國家已普遍苦於農糧價格狂飆,但CRB指數目前僅僅達到○八年全球通膨危機時的「半山腰」而已;原因或許在於CRB指數當中「食用原料」僅占權重四成,而「工業原料」則占六成。也就是說,若基礎金屬等工業原料價格在未來真能一路反映歐美經濟復甦而加速攀升,那麼,CRB指數不乏逐步重返○八年高點的可能。

中國調漲薪資讓通膨緩衝機制失靈

接棒推升通膨力道的因素不只存在於西方,在中國,同樣也有一股「成本推動」的力量正在形成。力拚經濟轉型之下,中國各大城市調高「最低薪資」的動作如火如荼展開,作為全球製造重鎮,中國薪資上漲勢將直接牽動製造成本。過去,「中國製造」一詞意味著中國對全球輸出廉價商品,成為通膨的緩衝機制,未來,這個緩衝機制不但停止運作,反倒可能成為通膨助力,後續影響同樣不容小覷。

日前,行政院主計處公布一月分通膨率僅一.一%,台灣民眾的日常生活似乎還沒有太強的物價上漲壓迫感。二月十三日晚間九點,台北市天氣陰冷、雨勢不小,但士林夜市豪大大雞排攤位前的人龍依舊,貼在攤位看板上的漲價告示顯然沒有嚇跑饕客,兩名員工手邊的工作仍然停不下來,機械式地油炸、瀝油、裝袋、收錢。

「好在台灣的主食是稻米,一般民生需求與黃豆、小麥、玉米的行情關聯性不算直接,而且蔬菜、水果都能本地供應,這是台灣通膨壓力相對較輕的原因。」鄭貞茂預估,台灣今年全年的通膨率大約就是在一.五%,「未來不排除上修,但衝擊民生的情況應該不嚴重。」他說。

不過,站在投資理財的角度,當全球新興國家正在面臨一場經濟學家眼中「數十年未見」的通膨壓力時,個人對於投資理財的規畫、策略,顯然也已經有了重新調整的必要,甚至,為了迎戰超級通膨,過去一段時間習以為常的投資慣性,恐怕也有大幅翻新的必要...

【本文未完,更多內容請見《今周刊》739期;訂閱今周刊電子雜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15408
德舒特專欄/解決糧食危機八帖藥方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德舒特(Olivier De Schutter)/編譯謝東年】 2011.02.17 03:33 am
  
20國集團(G20)應該如何因應現在面臨、未來也會面臨的糧食危機?世界銀行總裁佐立克(Robert Zoellick)最近列出了九項建議,希望G20能採行,這些措施包括改善穀物存量資訊,發展更精準的天氣預測,加強社會防護網、協助小農參加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orld Food Program)的採購計畫。

這些作法值得歡迎,但只能解決病癥,無法解決糧食危機的病兆。這些辦法也許能緩解糧價暴漲的後果,卻無法阻止糧價一再暴衝。G20應該採用下列八個對症下藥的作法。

首先,G20應該協助各國糧食自給自足。1990年代初期以來,許多貧窮國家的糧價已經暴漲五或六倍,不只是因為人口增長,更因為他們的農業已轉為種植出口為主的經濟作物。長期缺乏餵養國內人口的農業投資,使這些國家無力吸收國際糧價衝擊,也無法應付匯價變動造成的價格波動。

以莫三比克來說,六成的小麥倚賴進口;埃及也有五成的糧食必須進口。國際糧價上漲會直接衝擊他們餵飽民眾的能力。這種狀況必須扭轉,鼓勵發展中國家扶助本國農民種植糧食,並保護他們不受外國農產品傾銷威脅。

其次,應該重建糧食儲備制度。糧食儲備並不只是為了災區的人道救助而設。糧食儲備的採購平時能提供農民穩定的收入來源,在糧價飆漲時釋出庫存,為窮人提供溫飽。如果糧食儲備能以透明、互助的方式管理,如果各國能把各自的糧食儲備整合成區域性的儲備體系,糧食儲備將可有效提高售糧農民的議價能力,反制投機客炒作,限縮糧價的波動。

第三,糧食的金融投機行為也必須受限。儘管對穀物的投機買賣不是供給不足的原因,但讓糧食危機更形惡化。這種投機炒作起於2000年以來衍生性商品市場的解除管制,現在必須回頭。已開發國家必須確保這些衍生商品只能由合格的投資人使用,依據糧價的長期走勢使用,而不能用來進行短期投機。

第四,許多缺乏現金的國家都擔心財政上無法支撐社會安全網,因為擔心一旦社會防護需要發揮作用時,往往也突然喪失了出口收益,收成欠佳,進口糧價突然暴漲。要解決這個疑慮,國際社群可以建立一套再保險機制,讓需要保障的國家與捐助國家分擔保險費用。如此一來,發展中國家將有更大的誘因去設立社會安全網。

第五,應當協助農民組織。為何糧食危機中受害的常都是小規模耕作的農夫,就是因為他們缺乏組織。他們可以透過建立合作社,進一步包裝、精製、行銷他們的農產品,獲得更高收益。他們可以集體獲得更好的議價能力,他們也可以藉此獲得更大的政治影響力,確保政府決策必須考慮他們的利益。

第六,我們必須保障開發中國家的土地使用權。外資每年都割取了比一個法國面積還大的農地,尤其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這種土地掠奪嚴重威脅未來當地居民的食物供給。無論這些外國開發能夠造成多大的農產品收穫,造福的都將只是國際市場,當地居民無法分享。G20可以呼籲暫停這種大規模外國土地投資案,直到恰當的分享規則建立。

第七,農業需要進一步邁向永續耕作。氣候災變將是未來糧價波動的主要因素,而且會造成更多的糧食衝擊。同時,農業耕作也是造成氣候變遷的最大元兇,如果算進為取得農牧用地而砍伐掉的森林,農業行為佔去溫室氣體增加量的33%。我們需要更能抵抗、更能調節氣候變遷的農耕方式。農業生態學已經提供了許多解決辦法,但是政府必須大規模支援,才能擴大落實永續農耕的作法。

最後,我們必須捍衛食物人權。之所以會有人挨餓,並非糧食生產不足,而是他們獲得飽餐的人權遭到侵犯。一旦政府無法保障糧食安全,飢荒的受害者必須要能伸張權利,獲得救助。政府必須保證人民擁有可以存活的薪資,足夠的醫療服務,並且擔保全球4.5億農民在鄉間也能伸張勞動權利。這些作法都必須通過獨立的觀察考核。

飢餓是個政治問題,不只是個技術問題。我們當然需要市場,但我們也需要長期的視野。全球糧食體系永遠都需要救火隊待命。但我們也更需要建築師,幫我們建構更能防火的糧食體系。

(作者Olivier De Schutter是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現任聯合國糧食人權特別調查專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15055
世銀總裁:糧價飆漲達危險程度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綜合報導】 2011.02.17 02:59 am 
 
世界銀行總裁佐力克十五日表示,全球糧價已飆漲到危險的程度,中東的政治、社會動盪可能因此加劇,中亞國家也可能受到衝擊。佐力克並強調,情勢顯示,糧價飆漲不會是「一次性的事件」,「未來數年」均將面臨上漲壓力,國際應揚棄保護主義,聯手應付挑戰。

世銀的報告顯示,食品價格較一年前上漲近三成,僅比二○○八年的最高峰相差百分之三,主要是小麥、玉米、糖價居高不下。目前與二○○七─○八年糧食危機不同的是,高糧價尚未衝擊全球。不過,報告說,高糧價將導致各國低收入戶生活負擔惡化。

世銀說,去年六月起,高糧價導致開發中國家四千四百萬人陷入極度貧困,亦即陷入饑餓狀態,使得全球饑民達到九億兩千五百萬人,逼近二○○七至○八年糧食危機時的十億人。

儘管糧價大漲並非促成埃及和突尼西亞人民發動暴力示威,扳倒當權者的主因,但佐力克說,高糧價確實有催化作用。佐力克警告,中亞地區糧價急劇上升,也可能造成中亞動亂。

廿國集團國家財長十八日將在巴黎集會,會商糧價等問題。佐力克說,糧價飆漲可能讓正值革命和過渡的國家,例如現今的埃及、突尼西亞等更加脆弱,難以撥亂反正。佐力克呼籲國際正視這類的風險,且產糧國應避免採取如禁止糧食出口等政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515052
頁/共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