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14 工商時報 【本報訊】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2010年亮麗的經濟成長(預估年增率10.47%,創21年新高)、逐月改善的就業狀況(失業率從年初的5.73%降至年底的4.73%)、股價指數從牛年封關的7,441點衝到虎年封關的9,145點…,凡此種種都讓社會大眾有「我欲乘風歸去」的飄飄然感覺,卻忘了老子道德經「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明訓。兔年開市以來,股市已連跌數日,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2011年即將面臨「高物價、高利率、高匯價」的「三高」症候群。
「高物價」將是2011年全球經濟的最大威脅,台灣也難以倖免。此次「高物價」的成因不獨是「成本推動」(cost push),也包括「需求拉動」(demand pull),因此勢將十分棘手。在「成本推動」方面,由於近幾年來全球氣候變遷程度加劇,加上傳統農產品輸出國加速工業化,以致農產品供給減少。許多農產品價格自2006年以來價格快速飆漲,例如小麥價格在2005年底每英斗僅3.39美元,到今年元月底已高達每英斗8.41美元;黃豆價格自6.02美元漲至14.13美元;玉米價格更由2.16美元漲至6.60美元。糖價則更早起漲,在2003年底每英斗僅2.52美元,今年元月底則漲至33.97美元,七年間漲幅達13倍。至於與氣候無關的原油在2004年底每桶36.05美元,今年元月底則高達92.83美元。
至於工業用金屬例如白金、鋁、銅、鎳、錫、鉛等需求增加,自2006年起也都快速上漲,其中銀價自每盎司8.83美元漲至27.75美元,銅價每噸自4,584.5美元漲至9,767.5美元,錫價自每噸11,580美元漲至30,139美元,最為驚人。至於來自「需求拉動」的物價上漲因素,則應歸咎金融海嘯以來,全球各國採行的寬鬆貨幣政策,尤其是美國的QE2「以鄰為壑」,導致全球貨幣供給大幅增加。增長過速的貨幣,追逐增長相對緩慢的工業製品或增長受天候影響而減少的農產品,當然造成物價的快速且持續上漲。
「高利率」則被預期是今年亞洲新興國家,包括我國在內勢必採行的緊縮貨幣政策工具之一。金融海嘯以來,甚至遠在金融海嘯之前,台灣地區的貨幣供給一直呈現相對寬鬆局面,利率走勢在近十年間持續走低,直到去年才微幅提升。利率持續走低,一方面使存款實質利率成為負利率;另一方面,偏低的利率使資金容易被引導至不具效率之處,甚至被用以炒作房市、股市,使財富分配不均的狀況惡化。央行一向關切存款負利率的問題,對資金淪為炒作工具也不認同,因此逐步調升利率將是今年必然的趨勢。高利率對於民間投資將有相對不利的衝擊,對於將資金用於炒作不動產及股市的投機客更為不利。然而對於銀行、保險等金融服務業可望相對較為有利,尤其壽險業長期以來的利差損現象,應能有所改善。
「高匯價」(坊間常以「高匯率」指稱台幣升值,說法有欠嚴謹:因為「高匯率」是指每一美元可換取較多台幣,反是台幣貶值)則是央行多年來一直戒慎恐懼、儘量避免的方向。在央行的總體經濟思維中,出口產業可以帶動民間投資,民間投資又帶來就業增加,因此新台幣匯價應保持相對競爭力,以促成經濟成長、就業提升。從而央行的匯率政策一直在「經濟成長」與「物價穩定」之間走鋼索,此乃央行所稱之「動態穩定」。央行過去雖常被批評過度保護出口產業,但因過去幾年台灣地區物價尚稱穩定,故其匯率政策表現應可被肯定。然而今年開年以來,被壓抑很久的物價猶如脫韁之馬,漸有失控情勢,尤其是農產品及農產加工品,諸如糖、泡麵、食用油等已經勢在必漲,若要「凍漲」,不但違反市場法則,而且可能造成囤積搶購以致無法長期持續。故央行今年很可能以物價為重,讓台幣升值,以降低「輸入性通貨膨脹」的壓力。
綜合而言,今年所面臨的「三高」情勢相當嚴峻:高物價使全民實質購買力降低、高利率使企業投資成本提高、高匯價使出口產業競爭力下降,也使壽險業龐大的國外資產出現鉅額匯差損。然而,這項「三高」情勢,正本清源來看是源自「高物價」,因此政府各部門應該針對物價問題分工合作:財政部調降民生物資關稅稅率、經濟部與公平會密切查察囤積炒作、央行適度提高利率以降低總需求,適度調高台幣匯價以降低輸入性通膨壓力。然而不宜動輒「凍漲」,因為市場機能不可能以人為方式長期壓制。若因物價上漲而影響弱勢民眾生計,對於弱勢民眾基本需求之供應,屬於「社會救濟」,宜由內政部以發放「食物券」等方式,好讓社會「野無餓殍」;甚至可以呼籲富商巨賈們學陳光標,直接參與社會救助。要言之,讓市場運作回歸市場機制,讓人道關懷回歸社會安全機制,才是長治久安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