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 2011.02.19 02:21 am
物價吹起漲風,經媒體大肆報導,更讓人感到勢頭洶洶。為此,政府急忙展開調查,並約談八大公會祭出道德勸說;連馬總統都親上火線,硬是壓下了國營事業糖、油、電等具有「點火」作用的物資及能源價格。在這種氣氛下,企業及小店經營者要如何聰明地反映成本,才不會直接碰撞社會「反漲」的矛頭?
這波物價上漲,主要是國際原物料上揚所帶動;再加上全球天候異常,預估來年農糧產品將嚴重歉收,更加深了投機客對大宗物資的價格炒作。必須提醒的是,與舉世各主要國家相比,台灣的通貨膨脹問題其實相對輕微,去年至今消費者物價上漲率僅百分之一點一,穩定度在全球僅次於瑞士,民眾毋需過度擔憂。這不能不歸功於新台幣先前一波的升值策略,有效抵銷了進口物資約一成的漲幅,這顯示央行的先見之明奏功。
物價蠢動,政府當然不能坐視。對連鎖效應高的進口物資,可透過降稅、增加進口等手段來緩解衝擊;對於不肖商人囤積居奇,更是不能放鬆監督。但除此之外,一味對廠商訴諸道德勸說,未必能收功效;訴諸超乎法令及市場法則的行政干預,更可能對企業經營造成困擾,不應便宜行事。也因此,政府日前對企業進行勸說時,台灣食品龍頭的統一企業即揚言其泡麵將照漲不誤,並說政府應宣導民眾因應全球趨勢改變生活方式,並教大家「少吃、少用」,才是正道。
統一企業的反嗆,道出了廠商在全球化競爭下的市場難題,也暴露了政府干預籌碼有限的真相。其實,當大生產商都說出民眾該「少吃、少用」的話,這對整個社會「過度消費」的現象,不也是一記當頭棒喝?反過來看,台灣的通膨問題遭到誇大是事實,政府的長期宣導不夠也是事實,但企業面對社會這樣沸沸揚揚的「反漲風潮」,除了援用自由市場的企業經營理論呼喊「反映成本」外,恐怕應有更好的藍海戰略吧?
答案必須從社會趨勢和企業倫理中去探尋。台灣和許多國家一樣,都進入了貧富懸殊化的年代,許多人對物價上漲未必有所知覺,但對於中低所得乃至失業家庭而言,那卻是難以承受的負擔。因此,企業不妨拉大產品線的差距,針對下端消費者設計若干平實無華的平價產品,完全只反映成本,甚或由高端產品代為吸收其一部分的成本。如此,透過上下彌補的方式,企業在產品線上可有足敷底層消費者選擇的生活物資,使他們免於在物價漲風中擔驚受苦。對廠商而言,透過這樣成本轉嫁的設計,既能維持應有的盈利,又可化解外界「奸商」的批評,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實為明智的策略。
以泡麵為例,熱銷口味產品要因經營成本及利潤考量提高售價,外界難以干預;但如果能同時推出名為「抗漲麵」、「划算麵」之類的產品,提供民眾另一種低價選擇,民眾反漲的聲浪勢必會降低許多,社會反商的印象也可消解不少。不僅大企業,小商店也能設置平價區販售當天的「免驚商品」,來安頓底層消費者的心;一則能讓鄰里間需要的人得到實惠,再則能杜民眾悠悠之口,何樂而不為?
溫和的物價上漲,其實有益於經濟的成長和繁榮,人們毋需視之如蛇蠍;以台灣的現狀,更沒有恐慌的必要。無論如何,要避免通膨飛車失控或漲價風潮遭到惡意渲染,政府和企業都有各自的責任必須承擔。如果企業能更清晰地將社會意識及企業倫理納入其經營,不投機、不囤積,並透過產品設計把漲價的壓力分配給那些更有能力的人承受,社會對漲價的反感與疑慮自然會降低;如此,政府即不必動輒干預或作無謂的勸說。
全球化年代,企業除了追求利潤,也要善於回應社會人心。設計具有社會關懷意義的平價產品,是企業最強固的道德防火牆,也是現代經營者必須在效益和倫理間探索的交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