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29 工商時報 【本報訊】
三個月前,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嚴斥大台北房價漲得離譜,本週內政部營建署長葉世文也公開表示,依聯徵中心所提供的資料,台北市套房每坪單價高達88萬元,台北縣市套房單價自97年第4季迄今的漲幅已將近一倍,「非常嚇人」。
房價大漲向來都有預期心理推波助瀾,加以投資客利用資訊不對稱大肆炒作,才會出現這種嚇人的漲幅。然而除了房價漲得離譜,傷害民眾權益外,這些年政府放任建商將雨遮、屋簷等附屬建物灌入坪數,增加民眾購屋負擔,無異是為虎作倀;這個怠惰修法的態度,也在去年遭到監察院嚴詞糾正。
從經濟理論來看,房價的漲跌係由市場決定,政府無需干預,但前提這必須是一個資訊對稱的市場;另外,房屋虛灌坪數等損及消費者權益的問題也要嚴加規範,如此健全的市場才能決定出合理的價格。遺憾的是,台灣房市並不具備這兩項前提,這樣的市場豈能不遭扭曲?房市豈能不遭投機炒作?民眾權益又豈能不受到傷害?
行政院長吳敦義並非不知台北房價漲得離譜,也不是不明白建商灌虛坪來牟取暴利,因此行政院在今年4月通過「健全房屋市場方案」,方案中除強調提高房屋供給、擴大租金補貼外,也宣示讓房地產資訊公開透明化、促進房屋買賣更趨公平。但說歸說,做歸做,近日行政院在建商的壓力下,於房屋虛灌坪數、實價登記兩件事上退縮妥協,使公平與透明的改革決心大打折扣,令人至感失望。
首先,有關建商灌虛坪一事,究其原因,乃是因為「房屋登記面積」與「建築執照面積」的不同,給予建商灌虛坪的機會。而兩者所以不同,有其歷史淵源,我們無法在此深論。簡而言之,建築技術規則基於維護建物安全,允許讓升降梯、樓梯、陽台、花台、雨遮、屋簷等有條件不計入法定容積,依規定不計入法定容積的上限為15%。這也就是說,原法定容積只能興建100坪的房子,最後在建商肆意興建「土星環」雨遮、屋簷、花台後,足足可以擴大到115坪,房屋登記面積即115坪。如此一來,民眾耗費畢生積蓄所購置的115坪房子,莫名其妙的買了一堆雨遮、花台無法使用的建物,其權益損失之大,不言可喻。
這明顯是不合理的,內政部原擬兩項做法加以改善:其一是在今年5月1日實施「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將預售屋的主建物、附屬建物、共有部分面積及售價分開計算,讓民眾了解自己花了多少錢買了多少雨遮、花台;其二是研擬修改「地籍測量實施規則」,讓屋簷、雨遮不得再列入房屋權狀登記。前者已實施兩個多月,內政部雷厲風行,值得肯定。但後者卻在上週建商與吳揆會面後出現變化,內政部長江宜樺日前表示要花三個月時間與學者專家討論,找出折衷方案。
我們無法理解的是:內政部今年以來已多次開會研商雨遮、屋簷是否該排除於權狀登記之外,除建商公會外,與會代表皆認為不應列入登記,內政部審慎考量後也決定不再列入登記。如此明確的方向,吳揆居然喊停並且要內政部重新研議,這是站在庶民的立場嗎?對消費者公平嗎?
其次,有關房價資訊透明化一事,也是吳揆今年4月核定「健全房市方案」所追求的目標,這個目標原擬透過地政司的房價登錄系統、營建署與聯徵中心的房貸資訊系統,雙管齊下,讓房價交易的真實價格能即時揭露,以免業者漫天喊價。本週營建署與聯徵中心的查詢系統已啟動,但地政司原擬修正「成屋買賣定型化契約」,要求以實際成交價格登錄的決定,同樣在吳揆與建商會面後喊停,其理由是怕實價登記會造成房市崩跌。行政院近日對主管機關的決定忽而喊停、忽而喊卡,我們不得不懷疑政府「健全房市方案」所追求資訊透明化、交易公平化到底是真是假。
我們深知為政者抉擇的困難,既要權衡各方利益,又要以庶民為念,其間或可運用智慧尋求折衷的空間,但在涉及公平、正義這些大是大非的問題上,絕對沒有妥協的餘地,而偉大的政治家與投機的政客兩者間的分野即在於此。我們認為吳揆這一年來確實有心改善庶民生活的困境,但是這一陣子行政院有關房市的決策,實在有違吳揆上任之初庶民經濟的理念,令人至感遺憾。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是一千兩百多年前唐代詩人杜甫,對於廣大民眾無屋可住所發出的沉痛吶喊。他在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最後一句寫道:「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其心中無私而憂懷天下之情令人感佩,更令人動容。我們期盼執政當局在房市決策上,也能有此情懷,則公平正義原則庶幾指期可復。